刘瑞芬
【解析】 此联对仗工整,意蕴深远。“华”与“素”相对,“西迈”与“南来”相对,“敢比”与“忽逢”相对,“曹随”与“牙琴”相对。“后尘”“海国”“兰谱”“牙琴”皆为典故,“兰谱”典出《晋书·王戎传》:“王戎尝从武子(王衍)宿,婢夜闻王戎啸,问作何声,答云:‘非驴鸣也,而鸡鸣也。”王戎说:“鸡鸣高树,狗吠深巷。”王戎常乘小驴,时人谓为鸡鸣狗盗之技。“海国”指日本,“牙琴”指古时的乐器。“椒浆亲奠”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以下是逐句释义: 桐西阁感旧:在桐西阁上,我感慨过去的时光。 刺桐花发昼沉沉:刺桐花盛开,阳光昏暗。 碧瓮香浮鸟劝斟:用碧瓮中的酒,香气四溢,鸟儿也来劝饮。 春暖更兼三月闰:春天温暖,再加上三月份的闰月,景色宜人。 客归难系五湖心:客人归来,难以平息心中的思念。 苏台银甲弹筝夜:在苏台,有银铠甲的人弹奏着筝曲,夜晚宁静。 梁苑金灯倚剑吟:在梁苑,有金灯笼的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赏析时,注意从内容主旨、手法特点、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入手。“挽曾国荃联”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描绘一幅幅画面,表达了自己对曾国荃的崇敬之情。第一联主要叙述了曾国荃收复河山的英勇事迹;第二联主要讲述了曾国荃为百姓谋福利的善举;第三联主要讲述了曾国荃为国家安定而付出的努力;尾联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曾国荃的崇敬之情。 【答案】 译文:重新建立河山
暑夜 夕永不能寐,起倚东轩楹。 凉飔荡幽幌,炯炯阶月明。 遥睇斜汉流,天宇寥以清。 纷喧亦以息,壁虫先秋鸣。 悠然得所憩,清歌怡素情。 注释: 1. 夕永:傍晚的时间很长。 2. 倚:站或靠。 3. 凉飔:凉爽的风。 4. 幽幌:幽深的窗帘。 5. 炯炯:光亮的样子。 6. 斜汉:指月亮。 7. 天宇:天空。 8. 纷喧:繁忙喧嚣。 9. 壁虫:古代的一种昆虫,秋天时叫得很响。 10. 清歌
刺桐花发昼沉沉,碧瓮香浮鸟劝斟。 春暖更兼三月闰,客归难系五湖心。 苏台银甲弹筝夜,梁苑金灯倚剑吟。 却忆小园亲手植,榕青槲绿已成阴
刘瑞芬并非一位清代诗人,而是清末的一位外交官员和藏书家。刘瑞芬(1827—1892年),字芝田,是清朝安徽贵池(今池州)人,他以诸生身份进入李鸿章幕府,后在两淮盐运使的职务上表现出色。 刘瑞芬在光绪二年(1876年)代理两淮盐运使,驻扬州,当时正值淮北饥荒,饥民流散。面对这一困境,刘瑞芬筑圩城外,并构棚让饥民住宿,同时派员筹粮赈济,确保了6万多灾民得以平安度荒。他还改任苏松太道
刘瑞芬并非一位清代诗人,而是清末的一位外交官员和藏书家。刘瑞芬(1827—1892年),字芝田,是清朝安徽贵池(今池州)人,他以诸生身份进入李鸿章幕府,后在两淮盐运使的职务上表现出色。 刘瑞芬在光绪二年(1876年)代理两淮盐运使,驻扬州,当时正值淮北饥荒,饥民流散。面对这一困境,刘瑞芬筑圩城外,并构棚让饥民住宿,同时派员筹粮赈济,确保了6万多灾民得以平安度荒。他还改任苏松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