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耒
凌歊台 几年听客话凌歊,不似台边目力遥。 千古江山犹昨日,六宫歌舞自前朝。 苔碑有字多漫灭,野寺无僧转寂寥。 碧聚双蛾愁不敛,阑干落照重魂消。 注释: 1. “几年听客话凌歊” - 这里指的是诗人几年来一直在聆听他人谈论凌歊台的事情。凌歊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是某种特定的景象,但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2. “不似台边目力遥” -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凌歊台的感受
秋晚 收获稻谷已空,霜还没有落下。秋风虽老,雁却仍迟。 丹林黄叶斜阳外,胜过春山暮雨时。 注释: 1. 秋晚:秋天的傍晚,指秋季的一天中日落之时。 2. 穫稻已空:收获的稻谷已经全部收割完毕,形容秋天农事活动的结束。 3. 霜未落:指天气虽然寒冷,但还没有下霜。 4. 秋风虽老:虽然秋风渐老,但依然存在。 5. 雁犹迟:大雁迁徙时,因为天气寒冷而延迟了飞行速度。 6. 丹林黄叶
【解析】 此诗首联写吴太博之官位显赫,但“五马”只是儒生酸腐之辈的比喻,言其不拘小节。颔联写吴太博虽然已经去国十年,但仍然念念不忘君王,表现了其对君王的赤忱之心。颈联写吴太博为官清廉、公正,好与后人做榜样。尾联写吴太博会留下许多著作,值得后人学习。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吴太博的赞美之情。 【答案】 贵为五马只儒酸,都说先生大耐官。(用典:东汉时期,班固为太子少傅,因直言进谏被免职。) 去国十年虽已久
【注释】句:指诗句。其九:指《诗经·国风·郑风》中的第九首诗歌,题为“东门之墠”。 译文:没有狂风,花儿自然地坠落。 赏析:这首诗写春天的花落,但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落花的纷坠,而是通过“无风”两字来表现。因为“无风”,所以“花自落”,这样落花就与春风、狂风无关,也显得更为自然了。诗人在诗中用一“自”字将落花的被动性突出了出来,而“自然”二字则点明了落花的特点。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洁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朱令招作社献(朱令:人名,此处应为误植或错字;作社献:即做祭祀的供品)。 闲官得趁宰官行,农务村村早办耕。 在官府中闲着的官儿们可以趁着大宰官下乡的时候帮忙做农活;乡村的农民们都已经开始早早地开始耕种土地了。 燕子知时还记旧,社公合雨却成晴。 燕子知道时节到了就飞回巢里,而社公(土地神)下雨后却会放晴,这里比喻了农民们辛勤劳动之后,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默写和赏析。解答此题时,注意要结合语境来考虑,从诗歌的标题、注释、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入手。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属于综合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卷”、“试”“芸”等
【译文】 傍晚立在苕溪的溪头,来往的采菱船数不胜数。采菱的人明天一早回家去,哪里知道人们听到歌声是欢乐还是忧愁? 【注释】 苕溪:即浙江苕溪,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郊。 采菱:古代妇女采莲取莲实的习俗,这里指采莲。 明朝:天刚亮的时候。 【赏析】 《苕溪》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四句话,写尽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辛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之情。首句“晚立苕溪溪上头”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几番江上凭栏久,今在西山山里行”是说诗人多次在江边登高远望,现在却到西山里去游览;颔联“天遣得随三客后,春来无此一朝晴”是说上天安排让我随着三位客人之后,春天到来却没有这样的好景致;颈联“方穿藤蔓寻源去,忽见烟霏趁步生”写诗人正在穿藤蔓寻找源头时,忽然发现烟雾弥漫,仿佛是有意引导他前行;尾联“幽鸟向人作清哢,似应知我有诗成”,是说鸟儿对着行人发出清脆的啼声
苕溪 风掠篷窗两鬓秋,生涯无岁不扁舟。 吟诗本欲相消遣,及到吟成字字愁。 注释:风吹过船帆的窗户,两鬓都变白了,我一生都在扁舟中度过。写诗本是想要来消遣一下自己,但当我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每写一字,都让我感到忧愁。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在船上吟诗的情景的诗,通过对生活和创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同紫芝宿双岭" - 注释:这里指的是诗人和另一位朋友在山中共同度过一晚。"紫芝"可能是他们的朋友,或者是一种比喻,象征着珍贵或难得的机会。 2. "本作翠岩游,反成双岭留" - 注释:原本计划去翠岩游玩(一种自然景观),但最终却因故留在了山上。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遗憾或是对计划改变的反应。 3. "云深山易晚,雨过寺如秋" - 注释:当山峰被云雾覆盖时,时间似乎变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