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比丘拟参室利,乞我一诗证明。 比丘想拜见室利佛,请求我作一首诗来证明。 久矣毗邪杜口,其柰菩萨求名。 长久以来,毗邪王闭嘴不谈佛法,那奈菩萨还要去求名呢? 清凉自心自造,烦恼不灭不生。 清凉清净的心自己造就,烦恼不会消灭也不会生起。 毕竟都无可赠,别有繻传西行。 最终也无什么东西可以赠送,另外还有符传要向西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比丘求诗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以下是对《郧中杂言八首其七》的逐句释义、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无才痴顽老子,强学解事小儿:诗人通过这两个对比鲜明的角色来表达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 - 吾末如之何也,胡不归去来兮:这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归隐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胸怀。 2. 译文: - 无才痴顽老子,强学解事小儿:形容那些没有才华却又自认为有学问的人。 -
【注释】 郧中杂言八首其八:这是一首七绝,描写了日落时的景象。 雨馀残果自堕:雨后树上的果实坠落在地上。 日落倦鹊争喧:太阳下山了,疲倦的喜鹊们相互争吵。 手携南华一卷:手里拿着《南华经》一卷书。 不妨坐待黄昏:不要紧,可以坐下来等待黄昏。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日落时分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雨后的景色:雨过天晴,树上的果子纷纷落下,鸟儿们也争着在枝头啼叫。“残果”与“倦鹊”,两个名词相对
晚得一城斗大,云胡不游汉堤。 见说宜城酒薄,小儿未解铜鞮。 注释与赏析: - 第一句“晚得一城斗大”,形容获得的空间非常小,如同一座小城。 - “云胡不游汉堤”表达了一种渴望或者疑问,为何不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游玩。 - “见说宜城酒薄”,指听说宜城的酒味很淡,可能是在表达对家乡或熟人的怀念之情。 - “小儿未解铜鞮”,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指的是小孩子还不懂得什么是好的
郧山排坐西入,汉水绕郭东倾。 话来颇令神爽,饱看何曾眼明。 【注释】 1.郧(yún)中:今湖北郧县,是汉水与长江的分水岭。杂言:指汉末王粲《登楼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后多用以泛指诗文词章。八首:这里指王粲所撰《登楼赋》共八篇。八首诗作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王粲流寓荆州。他在荆州作《登楼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不平之气。 2.排坐:排列座位。西入:向西流入。 3.汉水:即汉江
诗句:涂鸦半成梵字,为蠹三食仙名。 译文: 在纸上涂抹的墨水已经形成了梵文的文字,就像被蛀虫侵蚀了三顿饭的时间,让这些仙家的名字无法逃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其中“梵字”和“仙名”代表了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和历史,而“蠹”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破坏。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示了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感伤
【解析】 这是一首咏月的七绝。首句“天上莫疑银汉”,是说天上的银河不是真的,而是月亮的倒影;次句“池底亦自青天”,是说池底也和天上一样有明亮的天空。第三句“白云徐动玉皱”中,“玉”字暗用《红楼梦》中“宝玉看晴雯梳头”一回“金钗雪鬓堆鸦雀”“云髻雾鬟”等典故。第四句“明月初起珠圆”中,“珠圆”暗用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句“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令弓摧”。 【答案】 译文:不要怀疑那天上的银河
【注释】 上:对皇帝的奏章;报:回答。上书:向皇帝进言或写文章给皇帝看。时时:经常。不报:没有答复。忽忽:忽然,突然。自嗔:自己责备自己。为祟(cí):作祟,指祸患、灾祸。眼底:眼睛所能看到的。无计:没有办法。藏身:躲避灾祸。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打击,愤而离开朝廷之后所作。首句点明题旨:“上书时,常常得不到答复。”第二句点明“往事”,即被贬后所遭受的种种不幸。第三句点明“腰间有骨”
【注释】晨兴:早晨起身。两塸(fǎn):古代一种小斗,容量很小。脱粟:指粗粮。迫暮:傍晚。三杯浊醪(láo):指酒。黄卷:书卷。拖故紫袍:指穿旧官服。【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位官场中人辛苦劳累的生活情景。 第一句“郧中杂言八首其一”表明这首诗是诗人在十堰地区时所作的一首杂言诗。第二句“晨兴两塸脱粟”,描绘了诗人清晨起床后,用小斗量出一些粗粮来吃的艰辛生活。第三句“逼暮三杯浊醪”则表现了诗人在傍晚时分
注释: 乍雨乍晴天色,自开自落花枝。 雨水刚停,天空晴朗,花朵自然开放,自行凋零。 蚁浮:蚂蚁浮起。 谁宾谁主:谁为主人谁为宾客。 蛙吹:青蛙的叫声。 为公为私:是为了公事还是为了私利。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象的诗。诗中以“乍雨乍晴天色,自开自落花枝”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天气变化时,花儿自由地开放或凋零的景象。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谁宾谁主”和“为公为私”两个关键词汇,进一步描绘出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