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他的友人许二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轻雏始扬幕”,描述了一幅春天的景象。这里的“雏”指的是小鸟,而“扬幕”则是指它们开始飞翔。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小鸟的活泼和自由,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第二句“新篁稍□林”,则是在描述竹林。这里的“篁”指的是竹林,“□林”则是指竹子排列的样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竹林的美丽
【注释】 莺啼山雨歇,前川绿正繁。莺声啼啭,春雨停歇,眼前川流的绿树更显茂盛。 人家在深树,鸡犬尽无喧。村舍掩映在参天大树之中,连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听不见,只有潺潺的水声。 澹澹流水意,依依田父言。水声如诗,仿佛是田父(即农民)吟唱的诗句。流水潺潺,似乎诉说着岁月沧桑和世事变迁。 即此堪结庐,可以傲华轩。在这宁静祥和的环境中,我完全可以筑起自己的草庐,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赏析:
雪后的景色 夕阳下,众鸟欢叫,山头覆盖着雪。 虽然扫清了幽径的落叶,但是人迹却已消失。 绿尊常自斟自饮,宝书谁与共读? 默默期待归期,故园何日再相见? 注释:夕齐众禽欢,残阳照山雪。徒令扫幽径,依然人迹绝。绿尊时自命,宝书谁共阅。默默待归期,故园宁久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的景象。首句写夕阳下众鸟欢叫,山头覆盖着雪。第二句写虽然清扫了幽径,但人迹却已消失。第三、四句写自己常常自斟自饮
夜坐 闲门催闭早,日落古垣深。 移床傍秋草,对月闻高砧。 角巾清露气,华觞淡夕阴。 毋言怨遥夜,幽独故予心。 注释: 1. 闲门催闭早:指诗人在宁静的夜晚早早地关上了闲散的门扉,表现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2. 日落古垣深:夕阳西下,映照在古墙之上,显得更加深远和静谧。 3. 移床傍秋草:诗人将床移到了秋天的草地上,感受着秋天的气息和宁静。 4. 对月闻高砧:面对月亮
这首诗的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境,下面是对这些意境的解释: 1. 门径素来静,雨中人更稀。 注释:“素来”指一直以来,“人更稀”意味着在雨中,行人稀少。 赏析: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新的场景,雨天的宁静和行人稀少都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寂静的氛围。 2. 山禽时一啭,田雉每双飞。 注释:“啭”,鸟鸣声。“田雉”是家禽,这里特指田鸡,一种常见的家禽。 赏析:通过描写鸟儿的叫声和飞翔的动作
山中送悟澹隐君还蜀山春山有佳趣,累日同游寓。 我为采薪留,君先拂衣去。 竹翠落闲阶,莺声出高树。 空馆愁独归,依然携手处。 【注释】 1. 山中送悟澹隐君还蜀山:在山中送悟澹隐君返回蜀山。蜀山,指四川的山。悟澹隐君,即悟澹隐禅师,唐代僧人。2. 春山有佳趣:春天的山景非常迷人,有美好的情趣。3. 累日同游寓:连续多天一起游览。4. 我为采薪留,君先拂衣去:我是被留下来采集柴火,而你却提前离开
注释: 独夜闻雪:独自在夜晚听到雪的声音。 亦知雪意就,向夕足寒云:也知道这雪的意境,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阴云更加寒冷。 茅山夜自掩,孤枕梦回闻:夜晚茅山被雪覆盖,我在梦中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 暗飞方瑟瑟,睡起看纷纷:深夜里,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等到我醒来一看,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 却忆梁园客,既醉复能文:回想起那位曾经和我一起在梁园喝酒的人,他已经醉到连文章都写不出来的地步了。 赏析:
【解析】 题:写在……上。墨萱扇:用墨画的萱草扇面。团扇,圆形的扇子。宜男草:萱草,传说中能令人忘却烦恼的植物。何足贵,没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地方。“忧”,忧愁、烦闷。可玩:可以玩赏;可折:不可轻易折断。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首联“团扇复团扇,团团三秋月”,以“团扇”为喻,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团扇”即圆形扇子,象征着团圆。“三秋月”,指秋天的月亮
注释: 伯休无二价,长房惟一壶。 伯休(指伯夷、叔齐),不与商周为伍;长房,指陶朱公范蠡,不贪富贵。 真隐不在山,何必去京都。 真隐,真正的隐士,不追求名利;不必到京城去隐居。 通籍游金闺,观化眺神区。 通籍(有官职的人的名册中列有其名字)游金闺(皇宫的门户),观赏教化(文化教育),眺望神区(神灵所居之地)。 搴萝采石肉,潜波揽江珠。 搴萝(采摘葛藤),采石(采取石头)肉
【注释】 闲:安静。引:伸长。修蔓:蔓延,生长。茅檐:茅草屋的屋檐。砌筠:石墙。弄:拨弄。适似:恰像。庐:简陋的房屋。于焉何足恋:在这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性自乐幽居:本性就喜欢幽独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山林后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人闲白日静”,首句写诗人在山中无事可做,只有静静地欣赏着这宁静的白日。“鸟鸣高枕余”,第二句则写诗人在高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