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翻译: 1. 初生春水漾兰桡:春天刚刚到来,水面上泛起微微波纹,如同轻摇着的船桨。 2. 片刻溯游达荇桥:短暂的时光里,我逆流而上,到达了荇桥。 3. 万顷昆明堤那畔:在辽阔的昆明湖堤岸,我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 4. 岳阳记语印今朝:就像岳阳楼的记事铭文一样,这些话语也映照在我的今天。 5. 注释: - 初生春水漾兰桡:春天刚刚到来,水面上泛起微微波纹
《山桃花二首·其二》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的作品,描绘了山桃盛开的美景。下面将逐句进行释义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1. 向阳山坞暖烘偏:描述山坞中的阳光温暖,使得山桃花显得格外鲜艳。这里的“暖烘偏”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照射下花朵的色泽和温度。 2. 擘蕊弹苞剧可怜:描写山桃花的花朵形态,如同用指尖轻轻弹开,花瓣纷纷洒落,给人一种生动而可爱的感觉。 3. 最是蓬蓬又将作
【诗句释义】 王蒙松林书屋:指的是王蒙的书房,位于松林之中。 隐几先生若有迟:先生(指王蒙)在书房中静坐,似乎有些犹豫、迟疑。 隔溪佳客迥无尘:佳客(指来访的人)来自溪的对岸,与先生相隔很远。他远离尘嚣,没有带来任何污染。 相逢定话羲皇上:如果两人相遇,他们可以畅谈羲皇时代的故事。羲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明之君,这里代指理想中的贤君。 肯作空回题凤人
【注释】荇桥:在今江苏苏州西南。三首:即《和陶诗二十首》中的第三首。二南:《诗经》的两篇《周南》和《召南》,是周朝宫廷的正声雅乐,所以称“二南”。兴:兴起、激发。予:我。 【赏析】《和陶诗二十首》是晋代诗人孙绰的作品。这首诗以赞美荇桥之美为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首句“六桥一带学西湖”,点出了诗题中的关键词“荇桥”。“六桥”是指苏州的“虎丘”、“西施”、“邓尉”、“琴台”、“香山”
注释: 畿南的泽州、庆州都滋润三寸之地,越日齐郊也沾雨露。 想起豫州曾逮到未,知道蜀望孰能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闻讯山东得雨后,对河南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天气变化发出感慨。 第一句“畿南泽庆滋三寸,越日齐郊亦报沾。”说的是河南地区和山东地区一样,都滋润了三寸之地,越日齐郊(指济南)也沾雨露。 第二句“便忆豫圻曾逮未,了知蜀望孰能廉。”说的是诗人想起了曾经在豫州(今河南开封)时得到过及时雨
松石间无尘世意,上人独步曳方袍。 声名何必龙门托,三士由来费二桃。 注释 - 松石:指的是自然景象中松树和石头,常用来比喻隐逸的生活或自然环境。 - 无尘世意:指超脱世俗的纷扰和名利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清高脱俗的心境。 - 上人:可能是指画中的某个人物或者作者本人的隐喻,这里指一位隐居不问世事的高士。 - 独步:独自行走,形容其行动自由,不受外界干扰,体现了一种自我放逐的态度。 - 曳方袍
山桃花二首 其一 雨润日晅皆及节,山桃开觉早常年。 满园春色传头踏,明晓花朝景倍妍。 注释:雨水滋润了大地,阳光普照了万物,都是顺应时节而至,山桃花在春天早早地开放了,比往年要早一些。整个花园里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我走在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清晨的阳光照耀下,花朵更加鲜艳美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谢时臣山水 茅斋商榷共追陪,更有高人杖策来。 三友设教寻姓氏,孰为松竹孰为梅。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原诗:“茅斋商榷共追陪,更有高人杖策来。” - 解释:诗人在茅舍中讨论和交流思想,同时有高士手持拐杖前来拜访。 - 译文:诗人在茅舍中进行学术讨论,同时一位高士携带拐杖来访。 2. 诗歌背景: - 作者:弘历(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雍正之子,乾隆时期的主要统治者。
【注释】 岑华阁:山名。在今山西晋中市寿阳县西北。朗朗:指晴天朗朗。芙蓉:荷花的别称。凌空:高悬于空中。绮阁:华丽的楼阁。极乐国:佛教名词,即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地方,也叫西方净土,是佛教徒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无地:没有地方。逢:遇见。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诗。前两句写岑华阁的地势,后两句写岑华阁的景色。岑华阁位于山西省寿阳县西北部,是一座秀丽的高山,山上有一片荷花池,池中生长着许多荷花
【注释】 便可:就,暂且。蒲针:蒲草,可用来编织草鞋或做船桨。柳丝柔:指春风拂过柳条,使柳丝柔软,比喻春风。行将:即将,将要。春服:春天的衣服。吾与点:我与它共赏。兴在:兴致在…。风行:风儿吹着。及:赶得上,来得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其游历江南、赏景抒怀的情景。首句“便可桥旁暂舣舟”,写自己到桥边去暂时停歇小船。次句“蒲针欲刺柳丝柔”写小划子上的蒲草要刺破柳条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