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理解诗词的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此题考查的是《端阳相州道中题魏家壁》的内容及赏析。“满面尘沙减带围”“文章无命合西归”“故人半是中朝贵,细葛含风正赐衣”都是对诗的直接解读;而“细葛含风正赐衣”则属于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答案】 (1)这首诗是诗人在相州道中所作。 (2)意思是:满身尘土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在骄阳似火、黄沙漫天的大白天,农夫们正在麦田里辛苦地收割。然而,在这绿油油的一片麦田之中,却有一湾清澈见底、柔美如丝的小河,它静静地流淌着。这里的景色十分迷人,让人忍不住想要驻足欣赏。 大自然的规律是无情的。风沙肆虐,使得原本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这使得诗人想起了泉鸠的遭遇。泉鸠是一种小鸟,它们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勤劳的象征。然而,当它们被困在风沙中时,却无法飞翔,只能被迫离开家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端阳相州道中题魏家营壁》。诗的原文如下: 杏子樱桃次第圆,炎凉无定麦秋天。 马蹄步步来时路,照眼榴花又一年。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杏子和樱桃一个接着一个地成熟了,炎热和凉爽交替不定,麦苗在秋天里生长着。 2. 马儿蹄下的尘土随着马蹄的滚动而飞扬,仿佛回到了当年曾经走过的路。 3. 眼前盛开的石榴花映入眼帘,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译文: 1.
这首诗是作者在渭南的雨天所写,描绘了一幅渭南夏日送别的图景。 第一句“买得征车日日晴”,意思是说作者购买了一辆可以行驶的车子,每天都能晴朗地出发去远方。这里“征车”指的是作者要去的目的地,而“晴”则表示天气好,适合出行。 第二句“炎风酷暑送行旌”,描绘了炎热的夏天,作者在酷暑中出发的情景。这里的“炎风”指的是炎热的风,“酷暑”则是指极度炎热的天气,而“送行旌”则是指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
【注释】: ①重阳:即重九节,九月九日。京兆榜:唐代科举考试的名次榜。②志喜:高兴。③衣钵:佛教语,指和尚传授经文或武艺给弟子。这里比喻学问、技艺。 【赏析】: 此为一首咏史怀才之作。 诗的前两句“重阳风雨竟无声,秋榜传来乍有情”,写秋榜传开时人们的心情。“竟无声”既指天气晴朗,又指秋榜发榜后没有一点动静。“乍有情”则是指突然传来喜讯,人们心情激动。这两句是说,当秋榜发榜时,天气晴好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风急滩高夜水浑” - 关键词:“风急”,“滩高”,“夜水浑” - 注释:此句描绘了一个夜晚,风势猛烈,江滩险峻,使得夜色中的水面显得格外浑浊。这种景象增添了一种不安和迷惘的气氛。 - 赏析:通过描述风的强烈和滩的高,暗示了环境的危险和不确定性,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紧张和担忧。 第二句:“角声吹月欲黄昏” - 关键词:“角声”,“吹”,“月”,“黄昏” - 注释
【注释】 三月:春季三月。梁园:即梁园,汉梁鸿、第五伦等人的聚居地。梁鸿曾于此时到长安,与妻儿一起生活。 可怜:可惜。 零落:凋零,衰败。 相如:指司马相如,即司马长卿,西汉辞赋家,因游宦不得意而退隐。 倦游:厌倦仕途。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春,当时作者在洛阳任职。诗人以“梁园”为题材,抒写出自己的身世之感。 首句写梁园之景,用“澹似秋”三字点明时令
【注释】 过先稳端公旧第:经过先稳端公的旧宅。过:经过。 往事平津地望尊(指平津,即今天津市),只今车库亦无存(指天津的别墅已不存在):过去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有“平津”之称,这里借指家乡。现在虽然别墅已不复存在,但它曾经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疲驴破帽长安道:指作者从长安返回故乡后,骑着疲惫的驴子,戴着破旧的帽子,沿着长安古道行走的情景。长安:古代都城,这里泛指京城。 谁识乌衣旧子孙
【注释】 风回五两:指农历五月的天气,此时江南地区多雨;月逢三: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双桨平拖水蔚蓝:指船只在水面上划动,泛起涟漪。 百分桃花千分柳:指春天时节,桃树与柳树竞相开花、吐绿。 冶红妖翠画江南:形容江南的景色如画,绚丽多彩。 【赏析】 《阳湖道中》是清代诗人厉鹗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注释: 家居感兴:对家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 寻常驱马即天涯:平常的时候骑着马就到了天涯。 腊雪春风感岁华:腊月的雪和春风都让人感叹岁月的变迁。 不及帘前双燕子,年年来绕故园花:不如那窗前的两只燕子,每年都会飞来绕着家园的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家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诗人在平常的时候就能骑着马到达天涯,但是腊月的雪和春风却让他感叹人生的沧桑。他发现,他的家园的花朵每年都被燕子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