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诗句原文: 风尘馀鬓发,天地此栖迟。 不问家人产,宁求国士知。 门无荷蒉过,邻有灌园期。 得道凭乌几,藏名号鹿皮。 注释: - 风尘馀鬓发:指历经风尘岁月,白发已生。余,剩余、残留之意。 - 天地此栖迟:表示在天地间过着隐居的生活,感到满足和安逸。此,代指自己的隐居之地或生活状态。 - 不问家人产:不关心或不去关注家中的财产问题。 - 宁求国士知:宁愿获得志向高远的人的认可和支持。 -
诗句原文: 自有浮云恋,非因倦鸟还。 林光清客梦,湖色驻人颜。 岁序高悬榻,风尘老抱关。 不投明月璧,甘隐大雷山。 译文注释: 自有浮云恋,非因倦鸟还。 - 描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如同浮云依恋着天空,鸟儿不愿离开。 - 林光清客梦,湖色驻人颜。 - 描绘了山林的宁静与美丽,湖水的清澈让人心情愉悦。 - 岁序高悬榻,风尘老抱关。 - 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注释】 仙舟:比喻郭明府。仙,神话中的仙人所乘的船。新:刚刚。出宰:出任地方长官。秋色:秋天的颜色。淇河:黄河支流之一,源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经获嘉、辉县入卫河。淇河之秋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是游览的好去处。官属:手下的人或部属。诸侯贵:指地方上的权贵和豪绅。君才:指郭明府的才能。百里多:郭明府治理的地方方圆百里。政齐:政令统一。吴季重:吴王刘濞(bì)。汉主:即汉朝皇帝。忧南服
【注释】 姑蔑:地名,在今山东。高斋:指毛文锡的书房。二仲:指毛文锡与他的两位弟弟。得相闻:得以相互闻知。闽天合:福建一带的天空。越徼分:越地的边界。书声散秋瀑:指书法作品的气势像秋瀑布一样奔泻而下。翰墨染春云:指书法作品像春天的云彩一样美丽。府檄:指朝廷下达的公文。何年事:何时的事情。猿鹤群:比喻朋友众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对毛文锡的怀念之情。首联“武陵看花处
碧云寺禅房 佛土秋逾净,花台夜复香。 一灯醒梦幻,孤磬散清凉。 月上梵轮满,湖开天镜光。 新诗分妙偈,病客对空王。 注释: 1. 碧云寺禅房:碧云寺是佛教寺庙的名字,禅房是僧侣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的是在碧云寺中居住的僧侣。 2. 佛土秋逾净:佛土是指佛教所倡导的理想境界,秋天时节更加清净。逾净意味着超越了尘世的污染和杂念。 3. 花台夜复香:花台是指寺院中的花园,夜晚再次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此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描写了诗人与同僚在灵济宫夜宴赏月的情景。 第一首: 注释:逍遥玄圃望,清切紫微层。意思是说在逍遥宫眺望紫微垣。 鉴赏:此诗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月夜图。诗人以“逍遥”二字点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写出了同僚们的豪放不羁的情态。“紫微”,即紫宫,指皇宫。“层”,重重叠叠之意
出郭 走出城外,随我心意去,杜曲人家旁。 溪流环绕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作,茅茨足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田。 译文: 从城市出来,顺着我的意愿去,就在杜曲的边上。 溪流环绕着马儿奔跑,山路蜿蜒着传来蝉鸣声。 秋天的田野上庄稼茂盛,茅草屋顶足以让人午睡。 或许可以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家后购买汶阳的土地。 注释: 1. 出郭:指离开城郭。 2. 杜曲:地名,今属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十四夜同直内人玩月忆元宗简》组诗中的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爱此壶中约,人皆曼倩才: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聚会的喜爱和珍视,认为这样的聚会如同在壶中一样珍贵,因为只有像司马相如(字长卿)这样的才子才能与他们一起分享这种难得的欢乐。这里的“壶中约”指的是这次聚会就像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或者约定,而“人皆曼倩才”则意味着所有参与的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 -
张氏园亭 辟疆开别业,载酒雨中看。 - 辟疆:扩大领地。 - 别业:自己的私人产业。 - 载酒:携带美酒。 - 雨中看:在雨中观赏。 亭敞千花瞑,楼空万竹寒。 - 亭敞:亭子宽敞。 - 瞑:昏暗。 - 楼空:楼阁空荡。 - 万竹寒:形容竹子的寒冷。 呼童携枕簟,劝客解衣冠。 - 呼童:呼唤仆人。 - 携枕簟:带着枕头和席子。 - 劝客:邀请客人。 - 解衣冠:脱去衣服。 宿我山窗下
招提多病客,拥褐世间情。 法自传灯得,诗先卓锡成。 年光云树丽,春昼雨花明。 若许东林住,还携漉酒生。 注释:招提:指寺庙;多病客:指身体不好的人;拥褐:穿着破旧的布衣;世间情:尘世之情;法自传灯得:佛教禅宗认为,从达摩祖师开始,佛法由达摩祖师向弟子传授,故称“传灯”。后以“传灯”代指佛法。卓锡:僧人用锡杖点地而立,表示已得到佛祖赐与的法器——锡杖,即得到佛法。漉酒生:意为用酒过滤出美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