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万里横行大破胡, 沙场西北汉军孤。 不因骠骑能深入, 知有阴山瀚海无。 接下来将详细解释这首诗的每一句内容: - “万里横行大破胡”:“万里横行”意味着军队的远途跋涉和长距离作战,而“大破胡”则指的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能是指对抗或击败了胡人或其他敌对势力。这里的“胡”在古代常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沙场西北汉军孤”:“沙场”通常指战场上,而“西北”可能指的是战场的具体位置
王中丞破敌辽阳凯歌四章其一 匈奴十万寇辽阳,汉将飞来入战场。直取单于归阙下,论功那更数名王。 注释:这首诗是明代李攀龙的作品,描绘了王中丞在辽阳战场上英勇奋战的情景。诗中提到匈奴十万人入侵辽阳,而汉朝的将领们奋不顾身地冲入战场。他们直接击败了匈奴的单于,凯旋回朝,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和功勋。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汉朝将领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对战斗场景的描绘
注释:仲鸣蒲桃,是古代传说中的仙果。万颗蒲桃照玉盘,比喻蒲桃果实繁多。西施乳滴露华寒,形容西施的乳汁像露珠一样晶莹剔透。故人更比相如渴(guò ),意思是说,故人的渴望之情更加强烈,因为他知道这种仙果只有到了晚上,在金茎上才能看到。不向金茎夜夜看,意思是说,他不满足于只能在夜晚欣赏金茎上的蒲桃,他希望能够每天都能看到这种仙果。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
【注释】 五凤:凤凰。五云:祥云。金门:指宫廷的门禁。阿母:太后。汉宫:指皇宫。此诗应是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王建为他的太夫人刘氏寿辰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 这首寿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写寿者之母的美貌和尊贵身份。然而仔细品味,则另有所指。“六”字暗含“六月”。据《汉书·武帝纪》载:“孝武皇帝,名彻……后六月晦,日有食之。”这里以“海东桃又熟”来暗喻六月,意指太夫人年高仍健。“海东”即东海
注释:王中丞在辽阳取得了胜利,这是四章中的第三首。他再次领兵保卫海滨,三度持节钺扫平边尘。奇怪地,他长得如此得君王的宠爱,原来是像麒麟阁上的那些英雄一样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王中承在辽阳取得胜利后的情景。他再次领军保护海滨,三度持节钺扫平边尘,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决心。同时,他因长得得君王的宠爱,被比作麒麟阁上的那些英雄,这也显示了他的才华和地位。整首诗通过描绘王中丞的形象和事迹
劳别子与其一 登武林山,感故人情深义重 武林山对海门开,不枉登临酒一杯。 十年友情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十载旧友零落尽,有谁还为度江来。 注释: - 武林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一座著名的山脉。 - 海门:是指杭州的西湖。 - 不枉:没有白费。 - 登临:登山游览。 - 酒一杯:比喻友谊。 - 故人:老朋友。 - 零落尽:消失殆尽。 - 有谁:指还有谁。 - 度江:渡过长江
【译文】 中丞万马下辽阳,拂去海旗破敌还。 府中秋阴连杀气,散作风雨暗燕山。 【注释】 榆关:即山海关。 幕府:指王中丞的军帐。幕府:泛指军府。 杀气:形容战场上杀声震天、刀光闪闪的紧张气氛。 燕山:燕国故城,在今河北北京西南。 赏析: 这是一首咏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壮阔的边塞图景,歌颂了将士们英勇善战,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精神。全诗语言简练有力,意境开阔深远,富有音乐感
【赏析】 此诗是李白对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赞颂。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武帝时以才学得幸于汉武帝,官至将相,为西汉盛世文坛巨擘。李白对司马相如是仰慕已久的,此诗就是他在长安见到司马相如后有感而发的。 第一句写司马相如的词赋在西汉时期已享有很高声誉。“元自汉词宗”,是说司马相如的辞赋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成为一代文宗了。“天子同时叹不逢”是诗人感慨自己与司马相如同时代,却无缘相见,所以发出慨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重点字词“惠”“故人”的理解。 “床头春酒百花香,醉里谁知柿子黄”
谁遣明珠掌上来,秋风吹笼石榴开。 若非金谷园中树,定是河阳县里栽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示了石榴的美丽与独特之处。首句“谁遣明珠掌上来”形象地将石榴比作珍贵的明珠,暗指其珍贵和美丽;紧接着“秋风吹笼石榴开”则描绘了石榴在秋风中绽放的景象,展现出生机盎然的画面。后两句“若非金谷园中树,定是河阳县里栽”进一步点明了石榴的来源,既可能是来自金谷园中的美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