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注释】竹枝词: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民歌形式,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来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其四十:这是第40首诗的内容。王凤喈:人名。六十:指诗歌的数量。走马塘边:在江南地区,人们习惯在水边垂钓。下钓纶:钓鱼的动作。青龙江:位于中国江苏省的一条河流,流经多个城市和乡镇。涣潜鳞: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莲衣褪后:荷花凋谢,只剩下荷叶。秋风紧,开遍䋣花四叶蘋(pín):秋天的风很急,荷花凋谢,到处都是盛开的莲花
【注释】 茅柴:即茅草。 压酒:把稻米、麦子等谷物浸泡在水中,待它们发酵后取水酿酒。 黄草鞋:用黄草编织的鞋子。 棉布暖:棉布做成的衣服暖和。 上山蚕:蚕从山上采桑叶吃。 【赏析】 这首词是《竹枝词》中的第六十一首。作者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抒发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他们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 “茅柴压酒最清甘”意思是说用茅草做的柴火来烧酒最清香甘甜
注释:外冈西边是我家。几亩清阴覆盖着山坡。一扇柴门容纳了老牛,半帆渔船惯于捕鱼虾。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农村风光画面。首句“外冈西去是侬家”,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第二句“数亩清阴落㷖斜”,诗人用“数亩”来形容土地面积,用“清阴”来描绘树木茂盛的景象,用“㷖斜”来表现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宁静美好。第三句“一扇柴扉容叱犊”
【注释】笠泽:地名,位于今江苏苏州。接杳冥:水声连绵不断。一双白鹭:一只白色的大雁,这里指白鹭。汀:沙洲,沙滩。望中点点如螺髻:在远处看,江中的白色大雁就像一串像螺壳的发髻。九朵青:形容云彩的颜色,青色。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春色的诗歌。首句“笠泽江声接杳冥”,用“笠泽”和“杳冥”两个词来表现江面的辽阔、江声的悠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画面。第二句“一双白鹭立沙汀”
竹枝词 其四十六 和王凤喈韵六十首半塍黄豆半青秧。 花药围村竹绕冈。 河射角时勤夜作,商量草负好秋光。 注释:在田埂旁种植的黄豆已经半成熟,周围种有花卉和药材,村庄四周是竹林环绕。在河边放牧时,人们常常晚上赶着牛群来回走动,商量着如何让庄稼长得更好,以充分利用秋季的阳光。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诗中的“半塍黄豆半青秧”、“花药围村竹绕冈”等词语
【注释】 1.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诗歌形式。此诗为《竹枝词》中的第五十二篇。 2. 和,此处指和韵、应韵。王凤喈,即王十朋(1098—1145),宋代诗人,字元善,号梅溪,信州玉山县(今江西玉山)人。 3. 拱角,指屋檐下向上凸出的装饰物,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眉眼。 4. 句读师,即教学生朗读诗文的老师。 5. 神童诗一卷,指王十朋年轻时创作的诗集。神童,古代指幼年时有神童之才的人。 6.
餦餭粔籹满盘盛。 正月人家未出耕。 灯火阑珊,小婢喧哗,针姑细语听分明。 注释: - 餦餭:一种食物,用米粉蒸制而成。 - 粔籹:一种食品,用糯米制成的。 - 正月:农历的正月,即春节前后。 - 未出耕:还未开始耕种。 - 镫火:指夜晚用来照明的火把或灯火。 - 夜阑:深夜,天色将亮未亮的时候。 - 小婢:年轻的女仆。 - 针姑:缝纫女工,这里的“针姑”可能是一个误写,应该是“针线女工”。
这首诗是一首竹枝词,其四十九首。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胆瓶换水贮清漪。 “胆瓶”是一种古代的瓷制花瓶,这里指的是装有清水的胆瓶。诗人用“换水”来描绘胆瓶内水的清澈,暗示着环境的宁静和纯净。 月下镫前影倒披。 “月下”指的是月光之下,给人以静谧祥和的感觉;“镫前”指的是灯光之下,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这里的“影倒披”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和灯火交织的景象,仿佛影子被倒挂在空中。 罗汉松青天烛赤
注释:三间旧屋长满藓苔,斑驳不堪。只有溪南数尺山峦。 登上望仙桥上远望,只见玉峰翠黛,云雾缭绕,显得十分悠闲自在。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山水之地。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老屋、溪南山峦和望仙桥上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其中,“试上望仙桥”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也暗示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与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中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渔民生活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巨螯团厣认雌雄。 巨螯团厣,指的是巨大的螃蟹,它们在沙滩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仿佛在识别性别。这里用“巨螯”和“团厣”来形容螃蟹的壮观景象,而“认雌雄”则形象地描绘了螃蟹寻找配偶的过程。 手缚寒蒲教短童。 手缚寒蒲,指的是渔民们用双手握住寒冷的蒲草,以此来捕鱼。这里的“寒蒲”象征着寒冷的水域,而“手缚”则体现了渔民们的辛勤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