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淲
注释: 易觉春风老,偏知夏日长。 四山新笋出,一涧野花香。 译文: 容易感觉到春天已经过去,偏偏知道夏天会持续更久。 四周的山峦上,刚刚冒出的竹笋;一条小溪边,野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赏析: 此诗描绘了春天与夏天的景象。首句"易觉春风老",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和感慨。接着"偏知夏日长",进一步强调了夏天的漫长和持久。第二句"四山新笋出",描绘了春天时,山间新生的竹笋的景象
【解析】 “次韵昌甫九峰留诗其三”是这首诗题,“次韵”指作者应和别人的诗作。首联写自己对九峰的向往之情:“每恨居山浅,扶舆过九峰”。意思是:常常遗憾自己在山上住的时间太短,只来得及走过九座山峰。诗人以“扶舆”来表达自己急于登上九峰的心情,而“过”字又表明诗人只是匆匆一瞥,未能仔细观赏九峰的风光。颔联写在经过九峰时所见景色:“溪清通乱石,路暗失长松”。意思是:溪水清澈,可以通到乱石;山路昏暗
注释:白昼漫长,懒得卷书而困,闲暇时拄着拐杖在庭院中散步清心。 草上的虫子空自徘徊踯躅,巢中的燕子还要费尽心思筑巢。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诗,写的是春日闲居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前两句写“卷书”、“挈杖”、 “清心”,表现了杜甫晚年闲适、恬淡的心态。后两句则通过“草虫”“巢燕”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慨
【注释】: 1. 次韵昌甫九峰留诗其四:次韵,即和昌甫的诗。昌甫,苏轼的朋友张耒。昌甫曾作过一首题为“九峰”的诗,诗人也作了一首以答之。 2. 每恨居山浅:常恨自己住得太高了,没有好好欣赏到山中的风光。 3. 扶舆:指山势起伏。 4. 尘销草色淡:山中空气清新,草木茂盛,尘土被吹散。 5. 岚染木阴浓:山岚映照在树木上,显得更加浓密。 6. 瓢饮真堪羡:用瓢喝泉水,真是值得羡慕的事。 7.
诗句: 一泓泉水古,依旧浸岩边。 译文: 清澈深邃的山泉从古老的岩石中涌出,它静静地流淌在山岩之间。 赏析: 这首诗以“蒙泉”为题,描绘了一泓清冽的泉水,通过泉水的流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对泉水的细腻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宁静。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并分析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 “桃源山道者小庵”是第一句,点出地点,交代时间(天寒)。“小庵”,即简陋的茅屋。“桃源山”,即桃花源,传说中避秦乱的世外桃源,此指隐居之地。第二句写日暮时分的景色:“黄”,颜色暗淡;“碧”,绿色明亮。第三句写住庵之人不要惊扰了这里的景致,因为这里有一个“客”。“此景有此客”
这首诗的大意是:葛溪,流传着关于葛仙翁的故事,这溪流曾经化成龙。葛仙翁抱朴真人现在哪里?我闲来无事,就来询问他当年隐居古踪的地方。 注释: 1. 葛溪:指葛仙翁曾经隐居过的溪流。 2. 葛仙翁:传说中的仙人,以修道得道而闻名。 3. 此溪尝化龙:这条溪流曾经化作了龙。 4. 抱朴今何在:抱朴真人现在在哪里?抱朴真人是道教中的一个人物,以修道得道而闻名。 5. 闲来问古踪:闲暇之余
注释: 南坡:指庐山。 空青老仙伯,有子爱溪山:意思是说,庐山是古老的仙人盘古的后代,他喜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谁信南坡路,依依泉石间:意思是说,谁能相信这条通往南坡的路呢?在这条路上,我们只能看到泉水和石头,它们相互依偎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美丽土地的热爱之情。诗中“谁信南坡路,依依泉石间”一句,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秀美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自然之中。同时
明月 明月度窗棂,荷香逼酒醒。 水声鸣涧壑,风影散林坰。 暑雨收微眇,晴云动杳冥。 小轩清坐久,高下数飞萤。 译文: 明月透过窗户的缝隙照进来,荷花的香气让人清醒。 水声在山涧回荡,风的影子在树林里飘散。 暑热的雨气渐渐消失,晴空中的云彩变得深邃神秘。 我在这小轩中静坐许久,天空中的飞萤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将景物和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注释: 题华严境,即《题华严经》;游目贝叶书,即浏览华严经的经文和插图,其中贝叶是指贝多树叶子。究竟华严境,意为彻底了解华严境界的含义;当年寓名心,意思是把华严境界的含义寄托在心中;观者要深省,意思是观看的人要进行深思。 赏析: 《题华严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游览《华严经》时的感受。诗中“游目贝叶书”,指的是浏览华严经的经文和插图,其中贝叶是指贝多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