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淲
雨多极凉冷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注释: 1.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怎么知道三伏天的雨水呢?现在已经变成了秋天的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慨。 2.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树木的叶子因凉意而脱落,稻苗因湿润而长得茂盛。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期待。 3. 地偏山吐月
【注释】 黯:阴暗,暗淡。恻恻:微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收:消散,模糊不清。仿佛:模糊的样子。 曚昽:天色将明未明的样子。 岸:岸边。丛:众多。 楼高:指高楼的屋檐。 暖杯酒:温暖香醇的美酒。 炉火夜深红:炉火在深夜里燃烧得通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山黯荒荒雾,溪凝恻恻风”,诗人描绘了一幅幽静的雪景图。山影黯淡,一片迷蒙的迷雾笼罩着山峰;溪水静止
初十日 沉沉三日雨,衮衮四山风。 潢潦从浮泛,群阴漫长雄。 深居何藉屐,矮屋且遮篷。 急敛身心住,徐看鼻息通。 注释与赏析: 第一句:“沉沉三日雨,衮衮四山风。” 注释: "沉沉"形容连续的雨水使气氛变得沉重,"衮衮"形容风吹拂的样子。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持续三天的降雨和四山之间不断吹来的风,营造了一种连绵不断的自然景象。 第二句:“潢潦从浮泛,群阴漫长雄。” 注释:
夜月 月近中秋好,人宁不用情。 那知云欲暮,遽作雨连明。 圆缺闲皆见,阴晴老自惊。 夜凉山叶响,灯火短长檠。 译文: 月光在中秋之夜尤为明亮,人们怎能不感受到这份美好? 哪知道,乌云就要降临了,突然间大雨连着闪电,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月亮有圆有缺,都是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变化无常。 夜晚的凉爽使得山林中落叶的声音更加清晰,而明亮的灯光在摇曳中显得更加微弱。 赏析
晚晴 雨阔云难敛,高楼忽晚晴。 地卑虽带润,天近自增明。 蚊动初成势,鸦翻过宿声。 墙根有孤树,清坐见凉生。 译文: 雨后的天空虽然宽阔但云彩却难以收敛,高楼忽然间露出了晴朗的天气。 即使地面低洼也带着些许湿润,天空接近时自然显得更加明亮。 蚊子开始行动时仿佛已经形成一股势力,乌鸦飞过时似乎在吟唱着夜晚的歌声。 墙角下有棵孤零零的树,清静地坐着可以感受到凉爽的气息。 赏析:
二十一日 向来愁见客,今去莫吟诗。 自是才情减,何劳朋旧为。 一身元属我,百事总因谁。 溪路多虾菜,呼童问早炊。 注释解释: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 愁见客: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感到忧愁; 今去:现在离开; 莫吟诗:不要去吟诵诗歌; 才情减:才华、情感降低; 何劳:何必; 朋旧为:请朋友帮忙; 一身元属我:我的一生属于我自己; 百事总因谁:所有的事务都是由谁来决定; 溪路多虾菜,呼童问早炊
诗句释义 1 晓冷 - 早晨时,雾气还带着一丝寒意,初升的太阳也带来了一些和煦。 2. 午风 - 中午时分,风吹过没有间断。 3. 夜气 - 晚上的空气仍然比较热。 4. 翻黄蝶 - 蝴蝶在帘槛之间飞舞。 5. 扑白蛾 - 蛾子被灯光吸引,扑向窗前。 6. 晚春 - 接近夏天的时期。 7. 蚕麦 - 蚕和麦子,这是农作物。 译文 清晨,薄雾依旧寒冷,初阳升起带来温暖。 正午时分
风落 风吹动窗户摇摇晃晃,烟雾笼罩着低矮的屋檐。 漫天飘飞时如同衮衮的云彩,洒落下来又似纤细如丝。 杨柳真可折作美物,迷蒙的花叶自能粘附。 春天到来前一片雪未消,农务不需担心占田界。 译文: 风吹动窗户摇摆晃动,烟雾笼罩着低矮的屋檐。 漫天飘飞时如同滚滚的云彩,洒落下来又似纤细如丝。 柳树真可折作美丽物品,花丛中迷蒙的叶片自能粘附。 春天来临之时,一片雪花仍未消融,农事不需担心占田界。 赏析
【译文】 秋声连夜起,雨过雨又来。 睡觉时风在屋里吹,凉意知水已到池。 交游稀少自好,出门进宅懒方宜。 只被章泉误,书信题诗又寄来。 注释: 1. 闻雨凉意可掬:听说雨水的凉意可以抓住。 2. 秋声连夜起:秋天的声音连夜响起。 3. 雨过雨来时:雨后又有雨。 4. 睡觉风生屋:晚上睡觉时风在屋里吹。 5. 凉知水到池:感到凉意就知道水已经流到了池子中。 6. 交游稀自好:朋友不多,自己觉得很好
注释: 1. 十六日 其二:这是诗题,指的是诗人在十六日(或六月初六)写的这首诗。 2.寒水浮沙急:指寒潮来临,江水急速上涨的情景。 3.昏烟拥树深:形容雾气弥漫,树木显得更加浓密。 4.茅茨得幽隐:茅草屋被云雾遮住,显得十分隐秘。 5.藜杖失荒寻:藜杖(一种用植物茎制成的手杖),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无法再用来寻找道路。 6.地暖疏梅发:暖和的天气让梅花也开放了。 7.篱虚败叶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