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近中秋好,人宁不用情。
那知云欲暮,遽作雨连明。
圆缺闲皆见,阴晴老自惊。
夜凉山叶响,灯火短长檠。
夜月
月近中秋好,人宁不用情。
那知云欲暮,遽作雨连明。
圆缺闲皆见,阴晴老自惊。
夜凉山叶响,灯火短长檠。
译文:
月光在中秋之夜尤为明亮,人们怎能不感受到这份美好?
哪知道,乌云就要降临了,突然间大雨连着闪电,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月亮有圆有缺,都是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变化无常。
夜晚的凉爽使得山林中落叶的声音更加清晰,而明亮的灯光在摇曳中显得更加微弱。
赏析:《夜月》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月近中秋好”直接点出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第二句“人宁不用情”则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的自然风光无法抗拒的情感;第三句“那知云欲暮”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的一种预感;第四句“遽作雨连明”则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暴雨;第五句“圆缺闲皆见”则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圆满与残缺;第六句“阴晴老自惊”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最后一句“夜凉山叶响,灯火短长檠”则描绘了夜晚山林中的景色以及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情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