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浮沙急,昏烟拥树深。
茅茨得幽隐,藜杖失荒寻。
地暖疏梅发,篱虚败叶侵。
终风惊达夜,未雪苦多阴。
注释:
- 十六日 其二:这是诗题,指的是诗人在十六日(或六月初六)写的这首诗。
2.寒水浮沙急:指寒潮来临,江水急速上涨的情景。
3.昏烟拥树深:形容雾气弥漫,树木显得更加浓密。
4.茅茨得幽隐:茅草屋被云雾遮住,显得十分隐秘。
5.藜杖失荒寻:藜杖(一种用植物茎制成的手杖),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无法再用来寻找道路。
6.地暖疏梅发:暖和的天气让梅花也开放了。
7.篱虚败叶侵:篱笆因风大而倒塌,败落的叶子纷纷侵入。
8.终风惊达夜:狂风刮至深夜。
9.未雪苦多阴:没有下雪,却有过多的云层遮挡阳光,使得天色显得阴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十六日(或六月初六)写的。诗人通过描绘寒潮来临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感慨。
首句“寒水浮沙急”,描绘了寒冷的江水和漂浮的泥沙,形象地表现出了寒潮到来时的紧张气氛。次句“昏烟拥树深”,进一步描绘了雾气弥漫,树木被云雾笼罩的景象,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神秘和深远。第三句“茅茨得幽隐”,点明了诗人所居之处,即茅草屋被云雾遮蔽,显得非常隐秘。第四句“藜杖失荒寻”,则表达了诗人因风雨而迷失方向的感觉。
后四句则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地暖疏梅发”描述了温暖气候下花开的景象;“篱虚败叶侵”则描绘了风吹落叶飘入篱笆的情境;“终风惊达夜”,则是描述风声大到足以惊动夜晚的宁静;最后一句“未雪苦多阴”,则表达了尽管没有下雪,但因为天气阴沉,反而使得景色更显凄清。
整首诗以寒潮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