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
望云涯引 秋容江上,露湿蒹葭,浦屿渐增寒色 闲渔唱晚,鹜雁惊飞处,映远碛。 数点轻帆,送天际归客。 凤台人散,漫回首。 素鲤无凭,楼上暮云凝碧。 时向西风下,认远笛。 宋玉悲怀,未信金樽消得。 赏析: 《望云涯引》是宋代诗人李甲的词作。此词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沉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江边的美丽与寂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注释】 梦玉人引:词牌名。又名《满江红》。双调,七十五字,上片八句四平韵,下片九句五平韵。 陇(lǒng)梅残:陇头之梅已开残花。 霁云碧:雨过天晴,白云一片,如翡翠色。 嫩草柔条,又回江城春色:嫩草柔枝,又是春天了。江城是南京的别称。 银签:即银烛签。 篆香:用香炉中燃着的香料熏香,然后取其烟缕做成的香,叫做“篆香”。 酒醒又如织:酒醒了像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络绎不断。 怀情:有情思或情愫。
击梧桐 杳杳春江阔。收细雨、风蹙波声无歇。雁去汀洲暖,岸芜静,翠染遥山一抹。群鸥聚散,征航来去,隔水相望楚越。对此、凝情久,念往岁上国,嬉游时节。 斗草园林,卖花巷陌,触处风光奇绝。正恁浓欢里,悄不意、顿有天涯离别。看那梅生翠实,柳飘狂絮,没个人共折。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 注释:杳杳(yǎo yǎo),辽阔的样子。 收细雨,指天气放晴,细雨停了,风也平息了。 波声无歇
诗句原文: 江国陆郎封寄后,独自冠群芳。 折时雪里,带时灯下,香面讶争光。 译文: 在江国的某个地方,陆郎被封寄走之后,只有我独自傲视群芳。 在寒冷的雪地中折枝,在明亮的灯光下佩戴,我的面容竟让香气相争辉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在冬天独自欣赏花朵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孤独时刻的享受。诗中的“江国”可能指的是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的地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进行回答。 【答案】 射水村渐明,渔火方绝。②滩露夜潮痕,注冻濑凄咽。③征鸿来时应负书,见疏柳、更忆伊同折
翠叶彤竿已占先,湘云千叠势争翻。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注释: - 翠叶彤竿:形容竹子的颜色鲜绿,形状优美,如同绘画中的彤竿一般。 - 翠叶:指的是竹子的叶子呈绿色,通常在诗文中用来形容植物的颜色。 - 彤竿:彤是红色的意思,竿即竹竿,彤竿即红色的竹竿,这里指竹子。 - 占先:占据首位,比喻突出或领先。 - 湘云:此处可能是以古代湘妃的故事为喻,形容竹子的姿态优雅动人。 - 势争翻
【注释】 超果教院:即超果寺,位于四川彭山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九座山上。远亭:远望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站在桥上远眺,眼前的景色如诗如画。 首句“高僧欲纵目”,描写了一位僧人正在欣赏美景,他准备放眼远眺。“桥”和“横”两个字,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第二句“野水茫茫白”,描绘了一片宽阔的水面,水色如同雪一样洁白,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注释】 谁泼烟云六尺绡:是谁在画上泼洒出如烟的云雾和如绢的轻纱。 寒山秋树晚萧萧:寒冷的山峰,秋天的树木,傍晚显得凄凉萧瑟。 十年来往吴淞口:这十年来,诗人曾多次来到吴淞口。 错认溪南旧板桥:错把溪南旧板桥当成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 【赏析】 《题画》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人用“谁泼烟云”和“寒山秋树”两个画面,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面;接着,“错认溪南旧板桥”一句
《帝台春·芳草碧色》是北宋文学家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以春愁为线索,抒写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该诗词的逐句释义、译文与赏析: ``` 第一段: -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 形容芳草的颜色是碧绿的,茂密地长满了南边的街道。 -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 —— 暖风中飘散的是乱飞的柳絮,它们也好像懂得人们的心情,让人感到春天的忧愁。 -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霁霞散晓,射水村渐明,渔火方绝。滩露夜潮痕,注冻濑凄咽。征鸿来时应负书,见疏柳、更忆伊同折。异乡憔悴,那堪更逢,岁穷时节。 东风暗回暖律。算拆遍江梅,消尽岩雪。唯有这愁肠,也依旧千结。私言窃语些誓约,便眠思梦想无休歇。这些离恨,除非对著、说似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