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庚
【注释】 春寒:春天寒冷。料峭:料峭,形容风冷而微有寒意,也形容天气急剧转冷,或形容初春时气候乍暖还寒。窗纱:窗户上的纱幔。衙(yá):官署的办公处所,这里用来指官府。 怪得晓来风力劲:这两句是说:奇怪啊!早晨的风儿吹得很猛烈。晓来:早上。力:力度,力量。 满阶香雪落梨花:这两句是说:满地铺着像雪花一样的花瓣,纷纷落在梨花上。 【赏析】 “春寒料峭透窗纱”,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景象
【注释】 画船:指游船上的彩绘装饰。沸笙歌:形容游人喧闹的声音。苏堤:在杭州西湖,苏轼曾建。绿阴:指柳树成荫,遮天蔽日。不似:不像,不如。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西湖游览时,看到湖面上游船彩帆点点,笙歌声声,一派繁荣景象。可是转眼一想,往日热闹非凡的湖上如今却变得冷清了,不禁为西湖的变化而感到惋惜。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用笔细腻入微,既写景,也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画船无复沸笙歌”
【注释】 轩:窗子,这里指窗子。 檐前数点弄晴光:檐前的雨珠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 浥露庭花枕簟香:沾满露水的庭院中的花儿散发出阵阵幽香。 池草梦回诗思杳:池塘边的草丛在梦中萦绕着诗人的诗意和思绪。 吟窗分得一边凉:在吟咏的时候,窗前的清凉让人感到舒适。 【赏析】 此诗写雨后庭院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首句写“檐前”的雨滴,在日光映照下,晶莹剔透,如珍珠串落;次句写雨停之后
【注释】 林:指山林。高士:隐士。古松:指山间古松。礼:恭敬。茅君:指隐居的茅庐主人。白猿:传说中一种能攀树的猿类。攀:攀登。藤花:指藤蔓缠绕的花朵。点破:形容云层被击破。岩前:指岩石旁边。一地:遍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一位隐士的仰慕之情。诗中描绘了一幅幽深的山林图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心。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题:国士无双未肯臣,汉皇眼力欠精神。 诗:筑坛直待追亡后,不及溪边一妇人。 注释: 1. 国士无双:指的是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品德,无人能与之比拟。 2. 汉皇:指汉武帝,一个英明的皇帝,但在这里可能是指他的判断力不够敏锐。 3. 筑坛:指建立祭坛,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人或者某个事件。 4. 追亡后:指在某人死后才进行追忆或哀悼。 5. 不及:表示比不上,无法相比。 6. 溪边一妇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及手法特点进行赏析。题干“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是此题的命题意图。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原诗,整体把握诗意,然后逐句进行赏析。“烟拖野色入书窗”中“拖”、“野色”、“书窗”三个词分别写出了夕阳余晖、天边晚霞以及窗外景色
【注释】 暮春:指晚春时节。二首:这里指的是两首诗。 一鸟不啼春寂寂:只有一只鸟在歌唱,没有其他声音。 百花都落雨蒙蒙:百花凋零,雨水朦胧。 东风恨:东风无情,使万物凋谢。 半在诗中半酒中:一半在诗中,一半在酒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变化之叹。 第一句“一鸟不啼春寂寂”,描述了春天的宁静之美。鸟儿在春天里欢快歌唱,而如今却只有一只鸟儿在歌唱,没有其他声音
【注释】 1. 雨过:雨后。2. 山头:山的顶部或山顶。3. 云气湿:云雾缭绕,湿润了山头。4. 潮生:涨潮,潮水涌来。5. 渡口:渡船停靠的地方。6. 痕深:痕迹很深,说明涨潮时水位很高,水浸到岸上。7. 一声短笛:一阵阵清脆的笛声。8. 斜阳外:夕阳西下的地方。9. 渔舟:渔船。10. 泊柳阴:停泊在柳树阴凉处。11. 赏析:“雨过山头云气湿”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山间云雾弥漫的美丽画面
越女兰舟泛绿漪,采莲花露湿红衣。 注释:越女乘坐着装饰有兰花的小船在碧绿的水波中荡漾。采莲女穿着红色的衣裳,荷花上的露水让她的衣服变得湿润。 万荷影里歌声过,惊起鸳鸯贴水飞。 注释:当采莲女的歌声飘过荷叶丛中时,惊动了水面的鸳鸯,它们贴着水面飞起
【注释】 一春:春天。 新绿园林雨过时,黄鹂无语恨春归。 (1)新绿园林雨过时,黄鹂无语恨春归。 (2)杨花怕逐东风去,搭住阑干不肯飞。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一个春天里特有的景物——柳絮,来抒发伤春的情感。“杨柳枝”即柳絮,是春天的使者。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杨柳枝”又成了送别的象征。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来到之际,看到柳树发芽了,柳絮飘散了,就想到了自己年华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