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十二时歌 其九 黄昏戌,更点分明黑如漆。一道常光绝世伦,来往不通金密积。 知不知,识不识,自古至今非外觅。木女清宵何所为,混月闲吹无孔笛。 注释解释: 1. “黄昏戌”指的是傍晚时分,戌是古代时间划分中的一种标志。 2. “更点分明黑如漆”意味着夜幕降临,天色完全变黑,如同涂上了黑色的油漆。 3. “一道常光绝世伦”表达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光芒,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纯净和不染尘埃。 4.
【注释】: 十二时歌 其十 人定亥,坠石痴人犹捣碓。 忽(hu)然舂出古菱花,照地照天无向背。 今时人,会不会,未了先须除渴爱。 情忘想尽至无依,体若虚空非内外。 注释: 十二时歌 其十 人定亥,坠石痴人犹捣碓。(人定亥就是子时,此时人们已经入睡,但仍有捣碓的人在劳作。) 忽然舂出古菱花,照地照天无向背。 (忽然,捣碓的人舂出了古菱花,这些花照亮了大地和天空,没有偏斜。) 今时人,会不会
【注释】 夜半子,万事无心谁到此。一毛头上了遍圆,永劫不遭邪魅使。:半夜时分,万事都无心绪,谁来到这里?一根毛发上附着了一层圆形的污垢,永远不遭遇邪恶和妖孽。 升高台,挝大鼓,努目摇头如老虎。猪羊咬尽更伤人,自己不真长劫苦。:登上高高的台子,敲着大鼓,努目摇头像是凶猛的老虎。猪羊咬到自己,更加伤害自身,自己不真长劫苦。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民间疾苦的民歌。诗中以“夜半子”为引子
诗句释义与赏析: - 日南午,大地元来没寸土。(注释1) - “日南”通常指位于南方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如古时中国的南方。在这里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概念,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 “午”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代表中午时分,但此处更可能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概念。 - “大地元来没寸土”意味着整个大地原本是没有土壤的,或者被某种力量所覆盖,使得土地无法生长。这可能象征着某种原始状态
【注释】 晡时申:申时为下午三点到五点。衙鼓鼕鼕妙意新:衙门里传来的鼓声,听起来是那么悦耳动听。妙:奇妙。 括地该天人不会:天地之间,没有人能够理解这美妙的境界。括地该天:包罗天地,涵盖宇宙。人不会:人们无法理解。 如飘野马入迷津:就像一匹野马突然闯入了一片迷雾之中,迷失了方向。 不取相,勿疏亲,露体堂堂绝翳尘:不要执着于世俗的观念和感情,让自己的心灵像莲花一样高洁,远离世俗的尘埃和纷扰。
【注释】 1. 十二时歌 其二:指禅宗的十二时功课,即早晚课诵、坐禅、行道等。 2. 日出卯:太阳升起在卯时(五更)。 3. 斋粥无□心觉饱:意为吃饭时,没有杂念,就会觉得满足。 4. 钵盂洗了自闲闲:意指饭后洗净碗筷,心中感到轻松自在。 5. 方信赵州机便巧:意指才明白禅宗“不立文字”的机锋之妙。 6. 师子儿:佛教用语,意指狮子吼声震天响,喻指佛的声音能震慑一切众生。 7. 全牙爪
诗句解析: 1. 日入酉,万户千家无别有。 - “日入酉”: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酉代表傍晚时分。 - “万户千家无别有”:意味着万家的灯火在黄昏时分依旧明亮,没有因为夜晚的到来而熄灭。 2. 相呼相唤去还来,谁识一身非妍丑。 - “相呼相唤”:形容人们在一起互相招呼、交谈。 - “去还来”:表示来回穿梭、忙碌。 - “谁识”:谁能识别或理解。 - “一身非妍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食时辰,金牛作舞笑欣欣。 - 食时辰:古代的时间划分方法,一天分为多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 金牛作舞笑欣欣:形容时间流逝,如同金牛在跳舞一般欢乐。 2. 漆桶漆桶吃来□,参方谁识老婆心。 - 漆桶漆桶吃来□:用漆桶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就像漆桶被吃掉一样,无法捉摸。 - 参方谁识老婆心
【注释】 禺:即“乌”,指乌鸦。 中巳:指中天时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的盂兰盆节。 报君:报答君王,这里指修行人。 佛语诸经:佛教经典。诸,通“众”,指众多。 标此心:指明心。 本无迷:本来没有迷惑。 曷(hé)有悟:怎么能够觉悟。 真我:指真正的自我,即不生不灭的本体。 非身谁作做:不是身体谁能做得到。 达者:修行到家的人。 涅槃路: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梵文音译“涅槃”,意为“寂灭”
【注释】 日昳:太阳西斜。未:同“暮”,傍晚。担板:挑水用的扁担。玄沙:黑色沙土。爱鳖鼻:指喜欢在黑沙中游玩的鳖。丧身失命:指沉溺于其中而失去生命。张口:开口。送睛:指被鳖吞食。何处避:何处可以躲避?通宗:通达本源。浑寐语:浑然不觉。业识:事业,见识。茫茫无本据:茫茫一片,没有根据。盲参:盲目地追求。不体:不知道体察。弄蛇人:指那些以捕捉蛇为职业的人。穿却鼻:把捕来的蛇穿进自己的鼻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