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
我听说有义仆的人,他们的忠心和节操都是高尚的。高公一死,他的忠诚和牺牲都与封疆同重。 为臣而死,为奴而死,都是忠义,这是纲常万古不变的真理。于滕又有姬仆,他的节概棱棱如符契。 姓名附见绝命辞,李子守务可挥涕。守务之名何独彰,庙貌且与魏竖峙。 君不记前者白莲贼,倡乱滕阳越邹峄。妖术一呼千百群,所至空城挈家室。 贼兵未至官先逃,纷纷不数丞尉职。岂无黄堂别驾尊,拥幰邹城如传客。 滕阳之令甫下车
【解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中都县(今江苏丹阳)人。他于公元502年建立梁朝,在位48年。公元549年,侯景叛乱,梁武帝出家当了和尚,国事无人过问,不久便被侯景杀害。这首诗是作者在梁武帝墓的墙壁上题写的,表达了他对前朝兴衰的感慨。 “经梁武墓”:经过梁武帝的坟墓。梁武帝即梁简文帝萧纲,字世缵,南兰陵郡中都县人。南朝梁武帝时曾一度为帝。 “空山落照日阴晴”
诗句解释: - 阳榖道中辞春:阳榖道,指代通往阳榖的路径或地方。在这里,可能是诗人在阳榖的道途中告别春天。辞春,即告别春天的景象或感受。 - 春入桃源许避秦:春入桃源,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一种传说中的理想之地,比喻一个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许避秦,表示希望在这个地方躲避秦朝(这里可能指的是战乱或其他不愉快的事物)带来的影响。 - 武陵舟子是前身:武陵舟子,指代武陵地区的人
阳榖道中辞春 青峰入望初如沐,一半春前作客还。 黄石不知何处是,教人指点榖城山。 【注释】 - 阳榖道中辞春:在阳榖(今山东阳谷)的道路上,告别春天的景色。 - 青峰入望初如沐:山峰在视野中开始像是沐浴在晨光之中。 - 一半春前作客还:春天的一半时间,我还在路上作为客人。 - 黄石:黄石是指黄石镇。 - 榖城山:指的是位于榖城山的景点,这里可能是作者此行的目的地。 【赏析】
【注释】 马首:马的头。指骑马旅行的人。 清言:清雅的言语。 盘山:指北京附近的香山。 筠:竹子的一种,青皮。这里指松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柳客店见高存之题壁后写的。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对偶工整。 第一句:“马首西风衣满尘”,写旅途中所见的景色。“西风”即西北风,古人认为西北风有肃杀之气,所以此处暗含着诗人的感慨。第二句:“喜来茅店见伊人。”这里的“伊人”,是指高存之
阳榖道中辞春 病客伤春归便休,沧浪一曲棹扁舟。 抽簪及早宁非讣,不趁东风叹白头。 注释: - 阳榖道中辞春(其一):指在阳谷的道途中告别春天。 - 病客伤春归便休:形容自己因病体虚弱而感到悲伤,想要离开春天而归家休息。 - 沧浪一曲棹扁舟:描述在宽阔的沧浪河上划船的场景。 - 抽簪及早宁非讣:意思是抽出簪子(古代表示尊敬)来表示早退,避免被认为有先见之明而被误解为讣告。 - 不趁东风叹白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以及诗人的思想。同时要注意从标题、注释、诗歌的手法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阳榖道中辞春”,是说在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告别春天。阳穀,即洛阳,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郊。洛阳到长安,是古代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官道之一。 “野水荒郊屡问津,浮云孤寄一闲身。可怜阳榖城西柳,不是青青帝里春。”意思是:荒野路边,多次询问渡口
诗句:铁干冰心古色寒,清癯犹自带儒酸。 译文:他的身躯如同坚冰般纯洁,心中充满了古雅的意趣与淡泊之志。他的生活虽清贫,但内心却充满着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学问。 注释: 1. 铁干冰心:形容人的意志坚定,如铁石般坚硬,内心纯净如冰心。 2. 清癯:描述人的外貌或身体瘦弱,精神饱满。 3. 儒酸: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学问。 4. 云中鸣凤先归汉:比喻某人像云中的鸣凤一样高洁,首先回归汉朝。 5.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过张湾”是这首诗的标题。题目是诗眼,它点明了全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湾如织”,即指渡口两岸的柳树密如织布,形象地描绘了张桥的景色;“绿水朱门望不极”,描写了诗人站在渡口遥望远处,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柳林和一座朱红色的门户楼。“夹岸枝枝杨柳垂,春烟犹带五侯色”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哭殉难十公》。诗中表达了他对忠良之士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肃肃丰裁亚相寒 - “肃肃”形容庄重、严肃,“丰裁”指丰美的裁度,这里指文采和才华。“亚相”指的是宰相或丞相,这里暗指为国事操劳的官员。“寒”可能是指寒冷、艰苦的意思,也可能是形容政治环境艰难。整句诗的意思是,那些为国家付出努力的官员,他们的文采和才华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