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俨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明代的诗人于谦。下面是诗句的逐一释义: 1. 十年高卧玉堂寒,今日方辞苜蓿盘。 - "高卧":指长期隐居生活。 - "玉堂":古代官员的官邸,此处借指高位。 - "寒":形容地位高却清贫,不受世俗纷扰的状态。 - "今日方辞苜蓿盘":今天才离开京城,开始外放。 2. 冠似惠文非法吏,职居廉访却儒官。 - "冠似惠文"
注释: 1. 春光才尽落花稀,追补春游尚未迟。 春天的景色已经消失殆尽,落花也变得稀少了,但我们可以弥补错过的春天,去补上这次没有赶上的春游。 2. 满地绿阴如布席,扑人飞絮似撩诗。 满地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荫凉,像是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席子;漫天飘飞的柳絮仿佛是诗人手中的笔,在撩拨着诗意。 3. 便先数日有何好,再后几时无此奇。 即使现在开始,也还有时间可以欣赏这美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新会书屋的风景画。 第一句"百尺江流浸白沙,绿阴深处是谁家"描述了江流穿过一片绿荫,仿佛在寻找一个隐藏的家园。这里的"白沙"和"绿阴"都是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幽静的氛围。 第二句"雨催春去少啼鸟,风送晚来多落花"则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春天过去,鸟儿们因为雨水而少了鸣叫,晚风吹来时,花朵纷纷落下。这里既有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也有对生活节奏的思考。
【注释】: 1. 披披:衣衫敞开。 2. 髯仙:指仙人。 3. 二酉:地名,在今湖南沅陵县西,传说是藏书之所,因以“二酉”称书。 4. 三江:长江、汉水和济水,合称长江之南的三条大河。 5. 诗债:诗歌创作之债。 6. 酒家眠:借酒消愁。 7. 仲宣:指东汉末年诗人蔡邕的儿子蔡琰(琰音yan)。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徐子仁所作的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注释】 表弟:表兄的弟,指张教谕的儿子。江城:即南京,当时在长江下游。 【赏析】 送当涂张教谕子充表弟 中表文章百炼金,逼人惊尔气骎骎。 偶然名落书金榜,赢得官清比翰林。 伏枥可能忘远志,短檠犹自识初心。 明朝捧檄江城去,采石矶边水正深。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的场景,次联写友人及自己的才气,三联写对友人的期望,尾联写送别时的情景,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译文
【注释】 1)落木萧萧:落叶纷纷,萧萧,形容秋风吹叶的声音。 2)砧:古时捣衣布帛为料的石制或木制器具。 3)雁:这里指候鸟。 4)固:即“固陵”,山名,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 5)囊橐(tuō):口袋。 6)事:事情。 7)牵衣:拉着衣服不让走。 8)稚子:年幼的孩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离别朋友时的感慨和留恋之情。前四句描写送别的场景,渲染出凄清的氛围;后四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作品,题目为《送李子阳归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自将心事奏枫宸,不比寻常爱乞身。” 注释:我将自己的心事向皇上汇报(枫宸),不像平常那样喜欢辞去官职。 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忠心耿耿、竭诚报国的情感。"枫宸"指的是皇宫中的枫树,这里借指皇帝。"奏"是上奏,"枫宸"暗喻皇帝。"不比寻常"表示与一般情况不同,"爱乞身"则是说不爱辞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首句:"春闱漫说得人多,麟凤依然漏网罗。" - 注释:春闱,指科举考试。多,形容参加考试的人很多。麟凤,指麒麟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漏网罗,比喻科举考试中仍有遗漏。 - 赏析:这句诗用“麟凤”与“漏网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才华未被认可,如同麟凤未能被捕捉到一样。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淳熙八年(1189年)在临安任浙东提点刑狱时所赋。 首联:“贺屠冢宰乃翁封少保。”贺知章曾任太子宾客、中书令,因见皇帝称其为“太师”,故称“少保”。 次联:“垂垂白发碧方瞳,五见封章到浙东。”这两句用典。“垂垂”指满头白发;“白发”暗指贺知章已入暮年,但精神不衰,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碧方瞳”指青白色的眼窝,这里用《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的故事。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注释】 1. 青山:指城墙。 2. 城楼:指城墙上的瞭望台。 3. 地尽耕桑民尚困:意思是土地已全部耕种,但老百姓还生活困苦。 4. 境多盗贼吏多愁:意思是边境地区有很多强盗和盗贼,官吏们因此非常忧愁。 5. 分符:分封土地的官员,也指授官。 6. 捧檄:捧着文告,意为奉命办事。 7. 袁公:指东汉末年名将袁术,他曾任豫州刺史,治理豫州期间,百姓生活安定,官府清廉,史称“豫州有德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