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俨
注释: 乡园忽隔三年别,京国俄成八月留。乡园:家乡的园林,指故乡。 夜雨窗前长对榻,秋风江上又同舟。夜雨和秋风都是别离的景象,床和船都是坐的地方,所以这里用“同舟”来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 带围渐觉休文瘦,时事新添季子愁。休文:沈约,字休文,东晋诗人。季子: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善于辞令。这里的“带围”是指腰围,因为沈约身材消瘦,所以作者称他为“休文”。 他日相逢定何处,杏花红满曲江头。定:一定
【诗句解读】 首句“玉堂深处不胜寒”,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幽静的夜晚,诗人在玉堂深处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第二句“彩笔新题映雪看”,则通过书写和欣赏映在雪地上的彩墨,表达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情趣。第三句“有约买田来敝里,何时骑马出长安”,透露着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第四句“闭门自觉宾朋远,倚杖犹称拜起难”,描绘了诗人因闭门谢客而感到朋友疏远的孤独感,以及难以起身的困顿。第五句“海内名山应有数
【注释】 尊翁: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尔今头角已崭然:你现在已经出人头地,有成就了。读书好破三千卷:读书读了很多书,可以称得上博学的人了。时誉应归尺五天:你的名声应该归于天下。万里云霄无弱羽:万里长空没有弱小的鸟,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和阻力。一家衣钵有真传:一家人的学问和技艺都有继承和发扬。自来建业由勤苦,莫爱山窗日晏眠:从古到今,那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功的
诗句原文: 菱头初刺人,菱叶已零乱。 译文: 菱角的头部刚刚被插入水中,菱叶就已经变得凌乱不堪。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菱角生长和采摘过程中的自然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夏日乡村的宁静与美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菱角的生长状态,通过对菱角头部、叶子的描述,传达出夏日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中“试问采菱归”一句,不仅表达了对采摘者辛苦付出的尊重,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注释】东城:今安徽凤阳。匏庵先生:即方干,字子陵,号“苦吟先生”。江村:指水边村落。茆檐(máo yán):茅草覆盖的屋檐。柴门:用柴草做门框。流水:指门前的溪流。 译文:东庄在东城,宛似江村里。翠竹护着茅草屋顶,柴门映照着门前小溪。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首句点明地点是位于东城的东庄。次句写东庄周围环境,与江村无异。第三句写东庄的房屋,以翠竹、茅檐、柴门、流水为景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这句诗表明了这是一首关于东庄十八景的诗,并且是给匏庵先生的一首赋诗。 2. “其七方田”:这里的“其”可能是指这组诗中的第七首,“方田”可能是指农田或方格形的地。 3. “稻畦如矩方”:描述的是稻田的形状像是一个规整的方形。这里“方”和“矩”都是形容词,分别表示正方形和直线。 4. “畦疏收亦寡”:说明稻田虽然规整,但因为稀疏
注释:主人喜爱这竹子,亲手种植了三十亩。明亮的月光映照在空旷的庭院里,清凉的风拂过短小的窗户。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竹田美景图,表达了主人对竹子的热爱和欣赏之情。首句“主人爱此君”,表明主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第二句“手植三十亩”,则展现了主人亲自种植竹子的情景;第三句“明月落空庭”,形象地描绘了月亮高悬夜空,照亮了空旷的庭院;第四句“清风来短牖”,则描绘了微风拂过短小的窗户,带来阵阵清凉
【注释】 东庄:即东庄别墅,在今江苏常州市。匏庵先生:即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清代词人、诗人。其诗、词多感时伤世之作,风格悲壮沉郁,有《迦陵文集》等存世。双井村:在常州东庄附近,是明代文士杨慎故居的遗址。杨慎曾自号“点绛生”,后人遂称其故居为点绛园。此诗即写双井村的景致。 【赏析】 这首诗写东庄十八景中的双井村。双井村是明末杨升庵故居,作者曾游历其间。
【注释】 匏庵先生:指郑板桥。 北港:即北塘,位于江苏南通市东北,今属海安县,是长江口的入江口之一。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风景之作。首句写树影连着的村庄,一片漆黑,只有树影在移动,才能分辨出有人家;第二句写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从对岸飘来,令人心旷神怡。后两句写诗人乘着小船向南行去,忽然间看到一群鹜鹅惊起四散奔逃,原来它们被远处的芦苇丛吸引而来,误认为芦苇丛中藏有鱼虾而飞跑过去觅食。
【诗句释义】 东庄十八景为匏庵先生赋 其四 南港: 东边的庄园有十八种风景,是为匏庵先生的诗作;其中第四景是“南港”。南港: 这里指一个偏僻的港湾。地僻人踪少:地处偏僻,很少有人来此。溪深树影多:溪水深邃,树影众多。 遥看泊舟处,斜日晒渔蓑:远看停船的地方,斜阳映照在渔民的蓑衣上。 【关键词注释】 匏庵先生:即陆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港的风光,以静写动,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