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三晋连年苦被兵,九重拊髀忆豪英。 - 译文:三晋之地连年遭受战乱之苦,皇上日夜忧心,盼望能有一位英雄出现平定内乱。 - 关键词解释: 1. 三晋:指山西省一带,古代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著称。 2. 苦被兵:形容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3. 九重:指皇帝的九个宫殿或九层高台,象征权力的中心。 4. 拊髀:拍着大腿,表示焦急和期望。 5. 豪英
赠翁东厓侍郎总制 千金买士却何为,一间过于十万师。 黠虏欲逃头可购,名王未猎客先知。 注释: - 千金买士:用大量金钱聘请有才能的人。 - 一间过于十万师:兵力强大到可以用一个房间的数量来比喻。 - 黠虏:狡猾的敌人。 - 名王:著名的君王。 - 未猎客先知:没有狩猎到猎物之前就知道它的位置。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唐顺之所创作的《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八首》中的第六首
【注释】 ①塞下曲:乐府诗题。 ②塞上:边塞。 ③蕃(fān)臣:古代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这里指吐蕃人。 ④汉使:指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域,与番国交往,以安定边疆。 ⑤羌戎:泛指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和部族。 ⑥“天马”句:语出《汉书·李广利传》:“武帝时,西伐大宛,得天马种,故号焉。” ⑦“玉关”句:语出《汉书·西域传》:“自玉门以西,过阳关,至敦煌为河西郡;玉门以东,过张掖,至于辽东,为辽东郡
注释:古人的诗书礼乐之风气,开阖机钤又无穷。 获得一个像爱子一样的胡儿,用三个败将立出奇功。 赏析:此诗是《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主要赞美了翁东厓的智谋和军事才能。诗中“开阖机钤”指的就是翁东厓在战争中善于运用兵法,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制定战略战术,使得军队在战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显著的战果。而“得一胡儿如爱子”则是说翁东厓对待俘虏非常友善,对待敌人则坚决打击
灅川冰尽水泱泱,堡堡人家唤莳秧。 田中每得鸟兽骨,云是胡王旧猎场。 注释解释: 灆川: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 冰尽:冰融化了。 泱泱:水波浩渺的样子。 堡堡:指村落。 唤莳秧:让农民去播种。 每得:常常得到。 云:说。 胡王:胡人之王。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情的诗,通过描写边疆地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边塞人民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性格特点。 首句“灆川冰尽水泱泱”描绘了边塞地区冬季寒冷的景象
【注释】 塞下曲:唐代边塞曲调名。翁东厓侍郎总制:即翁安石,字东厓,明末兵部尚书。十八首:指《塞下曲》组诗中的十八首。梯悬半绠:形容哨台设在高处。胡汉邻家隔一壕:形容胡人与汉人相邻而居。数日虏中无动静:好几天了,敌人一点动静也没有。吉囊东去战黄毛:指明朝将领吉囊率领的骑兵向东进击,要与黄毛番作战。 【赏析】 此诗为明代诗人杨慎所作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但敌人的进攻却打破了这宁静
以下是对《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八首其十三》逐句的解释和翻译: 1. 塞人多半能胡语: - 关键词:塞人、胡语 - 注释:这里的“塞人”指的是居住在边塞地区的人们,他们大多能够使用胡语。胡语是中古时期北亚地区的语言,与汉语音系有所不同。 - 赏析:此句反映了边塞地区的多元文化交融现象,同时也展示了边民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融合。 2. 胡骑年来亦汉装: - 关键词:胡骑、汉装 - 注释
马邑边胡数被胡,王黄叛汉更通胡。 帷中妙算能先发,夺得黄旗与绣襦。 诗句释义: 1. 马邑边胡数被胡:描述在马邑地区边境的胡人(即少数民族)多次受到汉朝的攻击。 2. 王黄叛汉更通胡:指东汉末年,王黄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一度背叛汉朝,转而投靠匈奴。 译文注释: 1. 马邑边胡数被胡:马邑地区的边境胡人频繁遭受汉朝的攻击。 2. 王黄叛汉更通胡:东汉末年
注释:赤气氤氲,即指天空中出现红色气团。夜指天,指的是星星消失,月亮隐去,只剩下红色的云彩在天空中缭绕。旄头落地如火然,旄头是古代的天文星名,这里指流星或彗星。落在地上就像火焰一样燃烧。晓来西山一鏖战,清晨时分来到西山进行激烈的战斗。夺得牛羊归满川,指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敌人的牛羊,让它们回到原野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战斗场面。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注释: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八首 其四 山前山后兵马雄,斧钺衣裳在掌中。 狭士献刀承赐酒,贵侯免冑为趋风。 译文: 山前的山后的兵马都是英勇的,他们手中握着的兵器和铠甲都十分雄壮。 那些地位低微的士兵献上他们的刀具作为礼物,而尊贵的官员则接受美酒以表示感谢。 地位较高的官员们脱去外衣,像飞鸟一样地快速奔跑,以示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