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掞
题素扉赠仁相 林掞,明代诗人,笔赋清奇,诗风高洁。 野人本是神仙客,明月光下舞影婆娑。 明月绕身光达达,仙风道骨显豪情。 眼中欲识明月时,须问膝头穿一榻。 膝下榻前求真知,智慧光芒照四方。 译文赏析: 题素扉赠仁相,明林掞所作。诗中描绘一位野人,其本性与神仙无异,身披明月之光,自在飘逸。他眼中闪烁着对明月的渴望,仿佛在寻找那永恒的真理。 野人本如神仙客,月光下舞动轻盈。 明月环绕身姿美
诗句释义 1 “白屋高云奠两间”:描述一座朴素的房子,四周被白云环绕。 2. “人嫌野僻近空山”:因为位置偏僻而被人嫌弃。 3. “自知已脱红尘累”:知道自己已经脱离了尘世的纷扰。 4. “更觉清凉白昼闲”:在宁静的白昼中感到更加清爽和悠闲。 5. “列坐古人诸卷静”:安静地坐在古人的著作旁。 6. “焚香侧立小童顽”:烧香时旁边有一个顽皮的小童。 7. “悠悠此外无多事”
诗句: 手执家书悲故乡,萱花一夜老高堂。 译文: 握着母亲的书信,我不禁悲伤家乡的景象已经变得陌生,连萱草也似乎一夜之间就长高了。 赏析: 此诗是林掞的《狱中闻母丧》,表达了他在狱中的思念之情和对母爱的深深怀念。诗中“手执家书悲故乡”描绘了他握着母亲的书信时的哀伤与思念;“萱花一夜老高堂”则以萱草的生长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
注释:你的眼睛像明星一样璀璨,但君尽有,你的明月却不知。不要认为明月只能在青天上,它一直都在这个躯体。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赠诗,通过比喻和设问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赞美之情。首句“双眼如星君尽有”,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朋友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第二句“眼中明月汝知无”,则是反问朋友是否知道,自己的眼睛就像明月一样皎洁。第三句“莫云明月青天上”,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朋友的才华或品德
野人本是神仙客,绕身明月光达达。 眼中欲识明月时,须问膝头穿一榻。
双眼如星君尽有,眼中明月汝知无。 莫云明月青天上,明月由来任此躯。
手执家书悲故乡,萱花一夜老高堂。 忍看泪滴成流水,愁听机声过短墙。 身上衣裳针线旧,眼中形影梦魂长。 杜鹃不惜王孙恨,啼断东风几夕阳
白屋高云奠两间,人嫌野僻近空山。 自知已脱红尘累,更觉清凉白昼闲。 列坐古人诸卷静,焚香侧立小童顽。 悠悠此外无多事,只有韶光一醉颜
林掞是明代的诗人,字贞恒,是福建闽县人。 林掞(1526年—1598年),字贞恒,是福建省福清县(今属福州)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和社会动荡。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凭借卓越的才华被选拔入仕,之后逐渐攀升至国子祭酒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长,万历初年,他在官场中遭遇了挫折,最终因政治原因被迫辞官。 尽管政治上失意,林掞在文学上却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林掞是明代的诗人,字贞恒,是福建闽县人。 林掞(1526年—1598年),字贞恒,是福建省福清县(今属福州)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和社会动荡。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凭借卓越的才华被选拔入仕,之后逐渐攀升至国子祭酒的高位。然而好景不长,万历初年,他在官场中遭遇了挫折,最终因政治原因被迫辞官。 尽管政治上失意,林掞在文学上却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