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延年
注释如下: 平芜:指原野、草地。 远更绿:远远地更显得绿色。 斜日寒无辉:夕阳斜照时没有光辉,形容天色阴沉。 赏析: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自然景色画卷。首句“平芜远更绿”以平实的描写开篇,勾勒出一片辽阔的原野,随着视线的延伸,那原本就翠绿欲滴的草丛,在远处愈发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由近及远的视觉扩展,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又为后文的意境营造奠定了基调。
诗句原文: 柔桑翠竹相倾倒,细草幽花自发明。 译文注释: 柔嫩的桑树和翠绿的竹子相互倾斜,细嫩的草地和幽静的花朵自然地开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中的柔桑、翠竹、细草和幽花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诗中的“柔桑翠竹”与“细草幽花”相互映衬,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谐,而“自行发明”则传达出一种生命力与自然生长的力量。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
注释: 蛇:比喻山中的溪流。根:指山中的洞穴。穿:穿越。龙眠:指龙在睡觉,这里形容潭中水深,好像龙在休息。影:影子。潭:深水坑,水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前两句“蛇露根穿岭,龙眠影在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蛇和龙赋予了生命,使它们在山岭间自由地穿行,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特权。后两句“蛇露根穿岭,龙眠影在潭”则进一步描绘了潭中的情景
【注释】 水活:水化冻。冰无日,指冰消雪融时。枝柔:树枝柔软,喻春来之意。 树有春:树木开始发芽,意味着春天到来。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冰雪消融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首句“水活冰无日”意为冰雪融化,水流如注,没有寒冷的日子;“枝柔树有春”则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万物复苏的情景。整首诗通过对冰雪融化、春风拂面等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活力,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期盼之情
其二十五。 几案上,有一张白纸,我在上面挥毫泼墨, 为物象添诗僻。 注释:几案(juàn):指桌子。白纸:宣纸。僻:偏僻。 赏析:此诗以“白纸”为题,描绘了诗人在白纸上挥墨泼墨,为物象添加诗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激情
【注释】:苔矶:指山石;清镜里:比喻清澈的湖水。 【赏析】:这首诗是描写山间水潭的景色。前两句写潭水,用“苔矶”比喻山石,用“清镜里”比喻清澈的水,形象地写出山石上长满了青苔,清澈的湖水映照着它。后两句写诗人自己欣赏这种景色,以“我”自比为“弄玉”,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诗句原文: 行人晚更急,归鸟夕无行。 译文注释: - 行人:这里指的是出行的人,即出征的人。 - 晚更急:表示在傍晚的时候,行者的心情更加急切。"更"在这里有多重含义,既指时间上的更替,也暗示了行者内心的紧迫感和不安。 - 归鸟:指归来的鸟儿,它们傍晚时分不再飞翔。这里的"无行"意味着鸟儿已经停止了飞行。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出行者和归鸟的行为,描绘了一种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其二十 侧身迷绿虫之悬,近前识翠禽之呼。 注释: 侧身:指身体侧向。迷:指迷失、看不清楚。 近:靠近、临近。识:识别、认识。 翠禽:翠色的鸟儿。鸣:叫。呼:呼唤。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林中行走时,看到一只翠色的小鸟在树上鸣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注释翻译:海上的云彩被雨气所笼罩,江边的树木上蝉儿鸣叫得很稀少。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夏日江南的景象。第一句写天空,第二句写大地,第三句写树上的蝉,都带有浓厚的夏天色彩,富有诗意
【注释】 弋:用箭射。下:落下,指被网捕获。失:失去,指网眼过小而漏掉。溟鸿:大雁。鲲:大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捕捉大鱼和大雁的诗,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做事不能草率,要有耐心。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句法整齐。首句“弋下失溟鸿”,意思是说,用网去猎取大雁时却失掉了;第二句“网细遗巨鲲”,“网”字下得太窄了,竟把大鱼给漏掉了;第三句接前两句意,写“网”虽小但却能捕捉大鱼和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