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应禅人的田里开垦,我为他作一首颂歌。 飘飘地提着拐杖走出烟雾缭绕的山萝,他身心疲惫,行乞为生。 针鼻细长投入玉线之中,机头密布度金梭。 应是片片云雨化作雨水,月光洒在波面如团团月影。 他意气风发周旋忙碌便回首,旧巢中寒卧雪林柯。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应禅人劳作的情景和环境,表达了对其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注释】 禅人:僧人。发心:发下心愿。丐(gu):乞求。颂:赞语,诗词歌赋。其二:这是第二首。禅人:僧人。吉祥长者:指吉祥寺长者和尚。草茸茸:草色鲜绿。香软登机棱路通:香气馥郁,柔软宜人。登机棱:形容草木繁茂。棱,纵横交错的脉络。卷去若人呈己事:把草卷起来送给僧人。己事:自己的事或私事。得来与我展家风:僧人得到草卷便展开给我看。展家风:宣扬佛教教义。默游两岸雪芦外:在岸边默默地游玩
津禅人出化盏橐乞颂 吃茶去语落诸方,聚首商量柄杷长。 相席是渠能打令,同尘输尔解和光。 舌头狤獠明无骨,鼻孔累垂暗有香。 盏橐成来圆此话,侬家受用恰平常。 【注释】津:津门,指今河南开封市。化盏:即“化佛杯”,一种佛教用具。化盏,即“花果山”,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化盏的传说出自《西游记》,孙悟空曾在此炼了五行山下压五百年。橐:《释氏稽古略》卷三:“佛钵也,或作胡卢,胡卢之音如布袋
湛禅人开田求颂 衲僧兹欲起家门,老牯鞭催泥水浑。 混处蹈翻明月影,转时耕断白云根。 力田辛苦遵吾祖,炊饭馨香饱子孙。 底事既归蒲坐稳,湛圆心鉴夙忘痕。 注释:湛禅人想要开辟田地种植,老黄牛鞭催促着泥土和水流混合。他在混乱中踩翻了月亮的影子,转身时耕断了白云的根。他辛勤地耕作,遵循祖先的智慧,煮饭的香味飘散,让子孙们吃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安心坐在蒲团上,保持内心清净无杂念? 译文
【注释】 尘上人:指禅宗五祖弘忍,曾为黄梅东禅寺的主持。“尘上”即尘世之上,意谓出家人超脱于红尘之外。 乞(qǐ)求:讨取,请求。颂:佛经中的赞词,用以歌颂佛法功德。 妙应因缘:妙应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因缘是佛教语,原意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处指众生之间因缘的聚合。通处处:事事通达。圆明个事:圆融无碍的境界,即事事圆满。遍尘尘:遍满尘世、人间。 华间蜂采黄须蜜:蜜蜂在花丛中采集花蜜
心禅人出丐求颂 将看秋早瘦风林,禾卷黄云副丐心。 妙印手中那外物,虚空胸次不容针。 谁家落甑炊香雪,后夜归船棹软金。 洗足蒲团松石上,绕篱山水有清音。 注释: 1. 将看秋早瘦风林:准备迎接秋天的早晨,看到瘦弱的风在树林中吹拂。 2. 禾卷黄云副丐心:庄稼被风吹得卷曲,好像黄云一般,这与我的心境相符。 3. 妙印手中那外物:手中的法宝可以消除一切外在之物。 4. 虚空胸次不容针
这首诗的作者是周秀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出家求颂的决心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标心脱帽法丹霞:这里的“标心”可能是指修行者的内心状态,“脱帽”则是指放下世俗的身份和名利。通过这样的方法,修行者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灵的净化。“法丹霞”可能是指这种修行的方式或境界,如同在丹霞地貌中修行一般,充满了神秘和美丽。 2. 借力堂前刬草些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月夜踏雪访友并得到颂词的诗篇。以下是逐句释义: 1. 月禅人出丐求颂 注释:这里的“月禅人”可能是指一个在月光下修行的人或僧人,他因贫困而出去找人乞讨颂文(一种赞美之辞)。 2. 踏雪到人家,投机的不差。 注释:诗人踏着雪花来到一户人家,说明他不畏寒冷,愿意去拜访朋友。而那些能够抓住机会、不差分毫地表达心意的人,就是所谓的“投机”。 3. 月魂通水脉,春信入梅华。 注释
注释: 万指相从作正观,出求卧席著蒲团。 恬处敛雨野云薄,湛若磨风秋水寒。 卷去犹知鼻头痛,坐来方信髑髅乾。 芦花明月阿谁事,人在江湖把钓竿。 译文: 万指相随,共同修行,追求正道。出门寻找卧席,坐在蒲团上。 恬淡处收敛雨云,如磨风般寒冷的秋水。卷起袖子后,才知鼻子疼痛;坐下后,才相信头颅干枯。 芦花和明月是什么事?人已在江湖上,手持钓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出家修道者的生活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玉龙退残鳞,编庵事枯兀 - 关键词: 玉龙、残鳞、编庵 - 注释: 这里用“玉龙”比喻寺庙,象征它曾经的辉煌和尊贵。"残鳞"暗示了岁月流逝后的荒凉。"编庵"则是指简陋但坚固的僧舍,"枯兀"描绘出一种孤独、衰败的景象。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寺庙的昔日荣光与当前的破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叹。 2. 禅栖锦凤巢,道履霜蟾窟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