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丹霞十二绝”:这是诗人在游览时所写,描绘了丹山的十二种绝胜景色。 “半山亭”:指诗人游览途中经过的地方。 “月窗半榻枕松筠”:意思是说诗人夜晚在月光下坐在小亭中,半卧半坐地靠在竹制的垫子上,枕着苍劲挺拔的松树和青翠的楠木。 “石上花开几度春”:意思是说,石上的花开了好几次了,就像春天来临一样。 “山色不殊春梦觉,觉时依旧梦时人”:意思是说,尽管山色与春天相似
注释 时至:时节到来。 羯鼓催:用羯鼓催促。 玉堂:皇帝的殿堂,借指朝廷。 一花开:一枝花开放。 洛阳:古都名,在今河南省。 春如锦:春日里繁花似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洛阳春天的喜爱和对关若垂孝廉北上的祝福。 首句“时至何须羯鼓催”,意为时节到了,何必用羯鼓来催促呢?这里的“羯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用来催促人做事。诗人用这种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喜悦
【注释】 丹霞:红色山霞。 芳泉:清泉。 影里:水中影子。 连璧堂前:即连璧殿。 双松比孤竹:《汉书·苏武传》:李陵与苏武有故,乃教陵降汉,云:“汉天子在,岂宜降乎?”后苏武持节至北海牧羊,时李陵为骑都尉,乃教陵使还,言:“汉有飞将军,骑皆伏盾,如子年少,何知匈奴之强!”遂降匈奴,以书报苏武曰:“武等头鬓未白,何敢当此!”武得书悲恸。 《史记》载:李陵降胡,苏武不屈。后人遂以“双松”代指李陵
丹霞十二绝·半山亭 明代诗人成鹫笔下自然景观之美 1. 诗篇概述 - 成鹫生平及创作背景 - 《丹霞十二绝》简介 - 《半山亭》在系列中定位 2. 诗句逐句释义 - “百城烟水总波波” - “一个閒人此地过” - “莫道閒忙分各半” - “上山人少下山多” 3. 译文与注释 - 译文对比解读 - 重要词语解析 - 诗意意境分析 4. 赏析 -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丹霞十二绝半山亭 拟学飞仙念已灰,御风半月未归来。 老僧平地行偏稳,踏上丹梯日几回。 注释: - 丹霞:一种地貌,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常形成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 - 十二绝:指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二首,每首都描绘了丹霞地貌的奇特与美丽。 - 半山亭:在丹霞地貌中的一座亭子,因地势而建,位于半山腰,四周景色优美,是观赏丹霞风光的好地方。 赏析: -
【赏析】 丹霞山,以主峰老君阁最为著名。登上山顶,放眼四望,但见层峦叠嶂,奇峰突起,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丹霞山风景优美,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有“十里丹霞甲天下”的美誉。 《半山亭》描绘了登丹霞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丹霞山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首句“更上一层山外山”,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对未知境界的期待和向往。次句“茶烟如缕出重关”,形容了丹霞山中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1) 本题要求学生对诗句进行赏析,赏析时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槐花黄遍桂花香,琪树琼葩出众芳”的意思是:槐树开花、桂树飘香,秋意浓郁;奇丽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莫倚西风惜迟暮,秋光应不异春光”,意思是不要说西风吹得人要老,秋天和春天一样美丽。 【答案】 (1) 译文:槐树开花、桂树飘香,秋意浓郁;奇丽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不要说西风吹得人要老
丹霞十二绝半山亭 一峰南面众流清,半角山光尽向明。薇蕨不留夷叔去,萧条古道少人行。 诗句释义 1. “一峰南面众流清”:这句描述的是山峰的南面,周围有众多的水流,水清可见底。 2. “半角山光尽向明”:形容山体被阳光照射的部分明亮如镜,暗示着日出时分的自然美景。 3. “薇蕨不留夷叔去”:薇蕨指蕨类植物,留在这里表示这些植物在这个地方得以生存,没有离开。 4. “萧条古道少人行”
【注释】 丹霞:红日照耀的山霞。蹲鸱:即蹲鸱,一种野果。懒残:懒散的样子。炉头:烧火的地方。分餐:吃剩菜饭。榻边:指卧榻旁边。高卧:躺着。莫作南山泽豹看:不要像南山里的豹子那样懒散。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丹霞歌》中的第四首。诗中描写了山中亭台楼阁、流水飞泉、绿树花木以及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丹霞十二绝”,点出丹霞山有十二个绝景。“半山亭”是其中之一,它坐落在山峰之中。
【注释】 丹霞:山石上的红色,常指丹霞地貌。十二绝:形容山水的美景。半山亭:在半山处建的小亭子。 千松千竹倚千岩:形容景色优美,山岩上长满了松树和竹子。 一石一泉成一庵:形容寺庙周围风景秀美,有一座寺庙,旁边有一个泉水。 尽道乘龙人去后:意思是说这些地方都是被人们赞美的地方,但已经没有人能够再来了。 片鳞留影在山南:意思是说那些美丽的景致都留下了痕迹,让人难以忘怀。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