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泉影里添千个,连璧堂前列万竿。
更把双松比孤竹,岁寒争羡弟兄难。
【注释】
丹霞:红色山霞。
芳泉:清泉。
影里:水中影子。
连璧堂前:即连璧殿。
双松比孤竹:《汉书·苏武传》:李陵与苏武有故,乃教陵降汉,云:“汉天子在,岂宜降乎?”后苏武持节至北海牧羊,时李陵为骑都尉,乃教陵使还,言:“汉有飞将军,骑皆伏盾,如子年少,何知匈奴之强!”遂降匈奴,以书报苏武曰:“武等头鬓未白,何敢当此!”武得书悲恸。
《史记》载:李陵降胡,苏武不屈。后人遂以“双松”代指李陵、苏武二人。
岁寒:比喻兄弟情深。
弟兄难:意谓同根生,共患难。
【译文】
十二座红霞映照的山峰,丹霞亭中泉水的影子倒映千个,连璧殿前排列着万竿修竹。
更用双松作比李陵、苏武二兄弟,他们面对严寒,争羡弟兄情深难以相忘!
【赏析】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它通过对丹霞山的描写,赞美了李陵、苏武二兄弟忠义高洁的情操。诗中运用对偶和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丹霞山的景色。
首句写山亭的景色,“芳泉”二字点明山亭所在之地是风景秀丽之处,而“影里添千个”,又说明泉水清澈,倒影清晰,使人仿佛置身于水天一色的环境中。次句写连璧殿前的竹林,“连璧”形容竹子排列整齐,如同连在一起的玉璧,“堂前列万竿”,则写出了竹林茂密的景象。三句写李陵与苏武的事迹,“双松”一词既指李陵、苏武二兄弟,又暗含了他们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末句“岁寒争羡弟兄难”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借李陵、苏武二兄弟的事迹,来歌颂他们的忠贞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韵味,读起来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