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语言的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分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最后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才喜平权得自由,谁知从此又戈矛”意思是刚刚感到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却没想到从此又要面对战争。“弱者之肉强者食,膏血成河遍地流”意思是弱小的人被强者吞食,血水遍布大地。这是一首揭露社会黑暗、讽刺统治者不恤民苦的作品。 【答案】 译文: 刚想得到朝廷的重用
【注释】 大邦:指强大的国家。齐晋: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晋国。滕:古国名。战国时为楚所灭。 各自:分别。提封:疆土。 郡县:指郡县制。秦时实行郡县制,后汉又行封建制度。穷时:指衰落之时。 重兴:恢复、振兴。 【赏析】 这首诗写在郡县制度盛行的时期,一些小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后导致国家分崩离析。诗人感慨于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注释】 玉帛:指古代帝王所赐给诸侯、大臣的礼物。戎:指战争。春秋战国:指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太息:叹息。管仲:春秋时齐国人,辅佐齐桓公,实行改革,使齐国成为霸主。 【赏析】 这是一首感慨时局的诗。首句说,各家都忙着打仗,各家也都在用玉帛来收买人心,这又回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次句说,那时的局势正如太史公所说的“乱世出英雄”,而太史公正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第三句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重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本诗为七言绝句,全诗押韵平声字“论”“门”,仄声字“轮”。 首句写世事茫茫不可轮回,用“一重公案”概括了宋文恪墓毁坏的缘由;次句写宋文恪墓毁坏的缘由,指出宋文恪因开海禁得罪皇帝被害致死,其冤狱至今未解,成为世人议论的话题;第三句写宋朝皇帝开海禁之事
题唐六如集即赠易笏山方伯 【注释】: 1. 题唐六如集:即题写唐六如的文集。 2. 即赠易笏山方伯:即赠送给易笏山(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为一方伯(相当于州郡的长官)。 3. 笏山自言六如后身也:易笏山自称像唐六如一样有才学。 4. 桃花山馆久荒凉:桃花山馆很久以来荒废无人管理了。 5. 剩有留传翰墨香:只剩下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和文章还散发着墨香。 6. 明代两人真可惜
【解析】 题唐六如集即赠易笏山方伯 笏山自言六如后身也 六如皆幻本非真,明月居然有后身。 珍重遗诗与遗画,一时付与再来人。 译文:六如先生都是虚幻的,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人。月亮居然也有了影子。珍惜你留下的诗和画,希望它们能被世人重新发现。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好友易笏山的怀念。易笏山曾以诗文书画闻名于世,后来他因得罪权贵而流落江湖,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是仍然保持着高雅的气节。诗人在写给他的诗中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诗题“题三女史诗草”指的是《三女诗经》的手稿。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一、首联:愁苦欢愉句总工,慧花全集叹俄空。 注解:这句的意思是说,诗歌中充满了忧愁、欢乐、感叹等各种情感,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 二、颔联:幸存五十一年事,都在秋闺自序中。 注解:这句话表明,尽管经历了五十一年的时光变迁,但诗人仍然坚持写作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三六桥的描绘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 诗中的“调三六桥”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比喻或隐喻。三六桥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桥梁或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里的“调”字有多重含义,既可以理解为调节、调整,也可以理解为调和、平衡。因此,这两句诗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评价,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
注释: 口占二绝:随意吟咏的两首诗。篮舆:用竹篾编成的小船。屈曲入山行:曲折地进入山中。天为清游特放行:天空好像特意为游览清幽的地方而放行。却好:恰好。五云:指五色云彩。最深处:最深奥之处。闲鸥威凤:闲适的鸥鸟和威严的凤凰。共联盟:共同结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山水时即兴创作的。首句写乘篮舆穿山入林,曲折蜿蜒;次句写天气晴朗,天空仿佛为观赏山水而特别放行,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
《题黄韵珊孝廉桃溪雪传奇后》是一首由晚清诗人俞樾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诗句的翻译、注释和赏析: - 原文: 曾向秦台泣凤皇,红颜碧葬更悽凉。 春风写入黄荃笔,卅里坑边土尚香。 - 译文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悲剧命运。她曾经在秦台上为凤皇哭泣,但最终却死于非命而被埋葬。她的美貌与生命被春风吹拂,仿佛被写入黄荃的笔下,尽管她已经去世,但她的美丽仍然留在了十里坑边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