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
【注释】:俗谚,民间流传的谚语。无谈人,没有人的时候不谈论。谈人则害生,谈人的坏处是会危害生命的。昏夜无说鬼,没有人的时候不谈论鬼。说鬼则怪至,讲鬼的故事就招致妖魔鬼怪。 【赏析】:这是一首劝诫诗,以浅近明白的语言,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它告诉人们要少言多行,不要在白日里谈论别人,也不要在黑暗中讲鬼的故事,否则就会惹祸上身。这首诗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化力
【注释】 吏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长名:指官职名称,如宰相、尚书等。选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人。侍郎:官名,即侍郎之职,在古代是高级文官的通称。属选人:指担任吏部的官员。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长名以前选人是由侍郎来负责,而长名以后侍郎则由选人来负责。这是对吏部工作分工的一种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特点。 这首诗通过对比长名以前和长名以后的情况
注释 杨惠之:唐代著名画家。 道子:唐代著名画家,即李思训(651-716年)。 僧繇:唐代著名画家,即吴道子(680-759年)。 译文 杨惠之和李思训画,吴道子塑,他们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神妙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两位著名画家的评价。诗中赞美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绘画才能,杨惠之擅长画山水,李思训则擅长画人物。而吴道子则是以他的绘画技艺闻名于世,被誉为“画圣”。在这首诗中
注释: 1. 佛书引语: 指佛教经典。 2. 停囚长智: 长时间关押聪明人。比喻不重人才,只图眼前利益。 3. 赤脚人趁兔: 赤脚的人能追上兔子,因为跑得快;着靴的人却追不上兔子,因为跑得慢。 4. 著靴人吃肉: 穿鞋的人不能追上兔子,却能吃到肉;赤脚的人不能追到兔子,只能吃兔子的肉。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反而被庸才所取代
注释:让生,让命,让湖州人做百姓。 赏析:这是一首民谣,反映了当地人民渴望自由、安定的生活。诗中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同时,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
【注释】 益州:古郡名,治所在四川成都。吏(lì)语:官吏的谈话。录事:指州府中的属官记录事务。意:心志、志向。天通:与上天相通。折威风:使威风受挫。 【赏析】 这首诗是讽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制举”,其中以“策”为最。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为了争名邀宠,都纷纷去应试。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风气:凡是能通过考试的人,不论其人如何,一律封为“制举贤良”。 诗人在《上韦丞相启》中曾对这种风气提出批评说
【注释】 代宗:唐代皇帝唐肃宗年号。京师(京城):首都,指唐代都城长安。 无分别:没有区分。元好钱:即“开元通宝”,是唐朝流通的货币。 贤者愚:指贤能的人有时也会显得愚蠢,而愚蠢的人有时也能表现出聪明。 愚者贤:指愚蠢的人有时候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代宗朝的时候,京师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开元年间一样,对贤者与愚者有明确的划分,而是认为贤者有时也会变得愚蠢
注释: 旱灾不可怕,向神灵祷告就会下雨。雨来了也不愁,公侯出游时人们会出来迎接。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对于干旱的自然灾害,人们并不感到恐惧和担忧。因为只要诚心向神灵祷告祈祷,就会有及时的雨水降临,以缓解旱情。这两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面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接下来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公侯出行的重视和热情欢迎的心情。公侯出游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通常会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注释:王凝和裴瓒是同僚,我的舍弟安潜也在这里。在朝廷里没有叫得我王凝名字的,只有知道我名的知闻厅的官员们。他们绝口不提“脱靴之客”。 赏析:诗中通过王凝与裴瓒的关系来反映作者对朝官的态度。王凝和裴瓒都是朝中的官员,而诗中的王凝却自称为“王凝”,表明他并不以“王凝”为荣,而是不屑于与那些呼名的人交往。同时,诗中“朝中无呼字”,“知闻厅里,绝脱靴宾客”等句,反映了作者对朝官的一种鄙视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和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结合题目要求来思考。“台中语”是诗中的第一句,“台中”指代朝廷或朝廷中的官员;“知一不伏致仕”的意思是:侯知一直不服从命令退休(即不再担任官职);“张悰自请起复”的意思是:张悰主动要求起用;“高筠不肯作孝”的意思是:高筠不愿意做官;“栖贞情愿遭忧”的意思是:张栖贞愿意接受忧患。 【答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