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璘
在顾璘的《武皇南巡旧京歌其十一》中,诗句“射虎南山黑雾摧,斩鲸东海白波回”和“吾皇一出清天下,岂为扬州花月来”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诗句释义: - 射虎南山黑雾摧:描述了武皇(指皇帝)在南山射下猛虎的景象,山间浓重的雾气被驱散,老虎被杀死。 - 斩鲸东海白波回:描绘了武皇在东海斩杀巨鲸,海水因此而翻滚的壮观场面。 2. 译文: - 武皇南下巡视京城
【注】武皇,指唐太宗李世民。南巡,指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曾三次驾临江都(今扬州)。泗上,指泗州,即今江苏盱眙县。 狂鲸吹雾暗江潭,圣主仁恩似海涵。 狂鲸吹起的浓雾遮住了江潭的景色;圣主的恩泽,就像大海一样深广。 聊唱大风过泗上,即飞霖雨洗淮南。 姑且吟唱一曲大江东去,让大雨冲刷江淮大地。 赏析:此诗写南巡时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对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向往之情。“狂鲸吹雾暗江潭,圣主仁恩似海涵”
【注释】 1.武皇:唐玄宗。南巡:指开元十一年(723)到十四年(726)期间,唐玄宗五次巡行江都,每次停留数月,共四次南巡。旧京:即长安。梨园: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由皇帝亲自领导,选乐工数百人。 2.锦胸花帽:指华丽的服饰和头饰。锦胸:华美的胸衣,指乐师的礼服。花帽:指戴有各种花朵图案的帽子。对弹丝:指弹奏琵琶、瑟等乐器。对:相对,相合。 3.中和调:唐教坊大曲名。调高七声,音韵和畅,适于歌唱
【注释】: 武皇南巡旧京歌 其七朝闪龙旗入建康,暮收飞檄定吴疆。(朝:早晨;夕:傍晚;闪:闪烁;收:收回;飞檄:传令;定:平定;吴疆:吴地边疆) 会稽勒石羞秦帝,沧海歌云笑穆王。(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秦帝:秦始皇嬴政;沧海:大海;会稽刻石:在会稽山刻石颂功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以赞美武皇的功绩为主题。诗中通过描述武皇南巡时的景象和行为,表达了对武皇南巡的赞美之情。
武皇南巡旧京歌 其十四 幕府山根江接天,昭明楼下月横烟。 六韬自可销长夏,不荡兰舟唱采莲。 注释:幕府山是位于南京的一座山,山根与长江相连,景色壮观。昭明宫是皇帝在南京期间居住的地方,楼下的月光洒落在江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六韬指的是古代兵法中的《六韬》一书,它可以帮助人们度过漫长的夏天,而不会让兰舟上的歌声扰乱了采莲人的工作。 译文:幕府山山根与长江相接,昭明宫楼下月光如烟
【注释】 武皇:指唐太宗李世民。南巡:指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曾至洛阳,次年又至长安。宝历:指唐高宗李治年号“宝历年”(680-682年)。八叶神孙:指唐太宗的八个儿子,即李承乾、李泰、李治等八人。暂北来:指唐高宗李治被废太子后被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后改任徙州(今四川省广安市)。龙虎:指华山。云霞:指华山的云雾。凤凰台:指传说中的华山顶上的凤凰台。 【赏析】 这首诗是咏华山的名篇
【注释】: 武皇南巡旧京歌 其十三武皇:指唐太宗李世民。武皇南巡,指唐贞观年间太宗南巡江都宫的那次南巡。南巡是唐太宗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政权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行动,也是唐太宗南征北战、开拓疆域的一次重要军事活动。 石壁斜临玄武湖,中开天府贮民图。 玄武湖: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玄武湖原名桑泊,相传因晋代僧人慧远曾在此地结庐修行而得名,后因避唐代皇帝李渊讳改名玄武湖。 石壁:指玄武湖畔的岩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其中包含了一些关键词汇和注释。下面是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旧都何让古新丰,父老称觞拜舞同。 - “旧都”指的是长安(现在的西安)。“何让古新丰”表示长安并不逊色于古时的丰邑(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这里用比较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旧都的地位。“父老”泛指当地的父老乡亲,“称觞”是古代的一种饮酒习俗,“拜舞”则是指向皇帝行礼作揖舞蹈庆祝。 2. 金马词臣休候直
【注释】 武皇:指唐太宗李世民。南巡:皇帝南行巡视。旧京:长安城。歌:诗题,即《咏史》之八。其八:指此首诗。青龙山:在今陕西凤翔县东。飞猱:指山中的猿猴。白鹭洲(zhōu周):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南岸。东射海鳌:形容景色雄丽壮观。含桃:传说中神仙食果,故亦称仙桃,此处借指仙果。 【赏析】 此诗描写了唐太宗南巡时所见的壮丽景色。首句写青龙山北接飞猱,以猿猴喻山势险峻;次句写白鹭洲东射海鳌
诗句原文: 阊门晴日射金戈,马上常麾白羽过。 貔虎晓屯云作阵,鲸鲵夜斩血成波。 注释: - 阊门:古代指代南京城的西门,也常用来泛指南京城。 - 晴日:晴朗的日子。 - 射金戈: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的兵器。 - 马上:在马背上,这里可能指的是战场上的情景。 - 常麾白羽过:经常挥舞白色的羽扇指挥军队。 - 貔虎: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野兽,这里用来比喻军队的勇猛。 - 晓屯:清晨时分的军队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