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嗣英
这首诗的原文是: 销尽铅华自可怜,樽前歌舞总寒烟。 虎丘冢冷馀青草,燕子楼空委翠钿。 风过竹声疑解佩,春传莺语想当筵。 芳魂东逐罗浮近,一枕梅花入梦仙。 译文如下: 我厌倦了华丽的外表,独自感到可悲。在酒桌上唱歌跳舞,但总感觉像是飘散的烟雾。虎丘的坟墓上只剩下青草,燕子楼上空空如也,只留下翠绿色的钿片。风吹过竹林,仿佛听到了玉佩的声音,春天的莺歌仿佛在宴会上响起。我的灵魂向东飞去,靠近罗浮山
【注释】 1. 芳魂:美丽的魂灵。素质:指花的质地。 2. 乔仙:指仙女,也指仙人。 3. 花气:指花朵散发出的气息。 4. 移向山头:把百合花移到山上。 5. 和露种:将百合花与露水一同播种。 6. 后生缘:指新生的关系。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故亲人的七言绝句。首句写墓上植百合花,是说死者的灵魂仿佛仙女一样美丽而高贵;次句写花的香气宜人,是说百合花的香气可以传遍四方
芳魂素质似乔仙,花气宜人百合传。 移向山头和露种,与君重结后生缘。
明代诗人潘嗣英,字积之,是一位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潘嗣英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字号及籍贯:潘嗣英的字为“积之”,这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标识和自我期许。他的籍贯则是位于今天的广东省南海区。 - 历史记载:关于潘嗣英的具体生平,现存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仅有“事见明张乔《莲香集》卷二”这样寥寥数语,说明他在历史上可能并非极为出名或者有详细记录流传下来
明代诗人潘嗣英,字积之,是一位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潘嗣英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字号及籍贯:潘嗣英的字为“积之”,这体现了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标识和自我期许。他的籍贯则是位于今天的广东省南海区。 - 历史记载:关于潘嗣英的具体生平,现存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仅有“事见明张乔《莲香集》卷二”这样寥寥数语,说明他在历史上可能并非极为出名或者有详细记录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