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函是
【注释】 一见桃花更不疑:一见,一见到。桃花:泛指花木。更不疑,更加不怀疑。 数枝红绽自相宜:数枝,几枝。红绽,指红色的花朵开放。自相宜:相互适宜。 招携直入千峰里:招携,招人共游。直入,直接进入。千峰里,千座山中。 溪月、山云:指溪水和山峰上飘散的云雾。旧时:往日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景色,通过写桃花盛开的景象来表现诗人与侍者在千峰中游玩的快乐心情。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
【注释】 崔石师:指唐代诗人崔国辅,字君谟。石师是尊称,意即先生。 【赏析】 《示崔石师》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绝。此诗是作者告诫崔石师的一首诗。诗中“念念须自见其心”一句是劝导崔石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外物所迷惑。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观。 这首诗表达了王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洁,而不是外在的名利和权势
注释: 妙峰禅人居住在静潭山并请求诗以作纪念。 一茅缚就放身眠,万事从他在目前。 意思是,放下世俗的牵挂,随缘自在地生活。 须信隔垣人有耳,莫教长啸白云边。 意思是,要相信有人能听到你的长啸声,所以不要在高处长啸,以免惊动他人。 赏析: 这首诗是妙峰禅人对友人的赠言。首句"一茅缚就放身眠",描绘了一个清幽脱俗的境界,使人如入仙境。次句"万事从他在目前",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淡然和超然的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示知量道人时说的。第一句“大道绝无男女相”,说明大道上没有男女之别,第二句“亦无初学与先知”,表明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道法;第三句“虽然七十未为老,岁岁当如初学时”,表示年岁虽高,但仍需像少年一样学习。 【答案】 示知量道人 大道绝无男女相,亦无初学与先知。
诗句释义 1 题如来雪山像:这里的“如来”指的是佛,而“雪山”通常指佛教中的雪山苦行。将佛比作雪山,可能寓意修行人要经历重重困难和考验才能达到觉悟的境界。 2. 寥寥劫外绝知音:“寥寥”形容稀少或孤独,这里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难得找到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知音”指的是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朋友或伙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的渴望。 3. 流水高山韵独深:水流的轻柔、山峦的雄伟
【注释】 与世推移寄此身:与世同流合污。 随流认得幻中人:在变幻莫测的世事面前,要识破其中的虚幻不实。 不妨击楫同波浪:不拘泥于小节。 一曲芦江别调春:用别具一格的方法,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春天的气息。 【赏析】 《示李幻生》是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变迁,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而能从变化中看到真实的本质,不被虚幻的东西所迷惑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写“随流认得幻中人”:诗人认为
注释: 五十年来,我与妙峰禅人的关系由亲密转为疏远,如今他忽然来到我家。 回家不要惊讶旅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情,惊喜之余,还能认出旧日的住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久别重逢喜悦情感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怀念之情以及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诗人用“于今特地忽逢渠”和“还家莫讶途中事”两句来表达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通过“惊喜停时识旧庐”一句,表达了对友人旧居的熟悉感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领悟佛教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修行和领悟佛教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他的信仰和志向。他渴望遍历诸方,饱参黄龙,以期达到人天之上的最高境界。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推动佛法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佛法的真谛。这种信仰和志向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示聆玄上座 遍历诸方羡饱参,黄龙不是泐潭南。 会当推向人天上,快睹今时优钵昙。 释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中的高频考点,要求考生既要准确细致地把握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又要能从艺术特点角度加以分析、评价,最后还要进行个性化的阐发和解读。答题模式主要是“手法+效果”或“效果+作用(作用)”。 本题中第一句“寒夜月明云外赏,枯桩红绽腊前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月色描绘得更加生动,同时把枯桩红绽比作“腊前”之花
【注释】 示光半禅人:告诉光的禅人。 寂照光明刚一半:寂静中,映照的光明只有一半。 乌啼月落夜如何:乌鸦啼叫,月亮落下,夜晚将怎样呢? 碧潭深夜无人处:碧绿的水池在深夜没有人的地方。 直捷过:直截地通过。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深夜中行走的孤寂、冷清和孤独。 第一句“寂照光明刚一半”,描绘出诗人在静寂中映照的光辉只有一半,这既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对自己心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