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函是
【注释】 子匡山:指匡庐,在今江西星子县南。 笋蕨:初生的竹笋和野草。 雷峰:《楞严经》中记载,雷峰寺塔的塔顶有雷神居住,故名雷峰。 斫额(zhá é):砍掉额头上的头发,表示剃度出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名叫子匡山的朋友。子匡山欲到庐山隐居,诗人便送他一首五言诗相赠。 首句“送子匡山为卜居,悬崖飞瀑梦魂随。”意思是说,我送你去庐山隐居吧!那里风景秀丽,悬崖峭壁间流下无数瀑布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名句的识记能力以及在语境中正确运用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窥”不要写成“魁”,“逆旅”不要写成“逆旅”。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玩味诗意。 【答案】 一回风雨便淋漓,数十残僧面面觑。大地江山同逆旅,不妨权且作船居。注释:一次风雨过后,就满山遍野都是雨水了,几十位残破不全的和尚都仰头望天
诗句解释: 1. 雷峰华严长期:这句诗可能指的是对雷峰和华严寺的长期观照与修行。雷峰是佛教名胜地,华严寺则是重要的佛教寺庙。长期观照可能意味着对这两地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2. 宝镜重重帝网新:这里的“宝镜”可能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眼睛,象征着智慧和洞察。“帝网新”则可能是指新的王朝或统治阶层,这里可能是比喻佛法的普及和传承。 3. 交参主伴有来因:这里的“交参”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因果律
燕子归来,春色正盛,杏花绽放,如一团红雪般洁白。 披图时触动了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更何况是亲自从北地来。 注释:燕子春归,春天已经来临;花正开,花儿盛开;一团红雪,形容花瓣像红色的雪花一样洁白;青苔,指地面上生长的青苔;披图,展开画卷;忽动,突然产生;河山恨,指对故乡的思念;亲从北地来,指诗人亲自来到北方。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花朵盛开,燕子归来,诗人看到这幅画,感到心生欢喜
【注释】 题:题诗或题画。竹鹤图:指以竹子和野鹤为内容的画作。 不下青松下翠竹,孤云野鹤尽相宜:不在青松之下,就在这翠绿的竹林中;孤云野鹤,与竹子、野鹤都很匹配。 最怜寒夜一声唳,梦断疏烟微月时:最让人怜悯的是,在寒冷的夜晚听到一声凄厉的叫声,那梦境被打断的时候,正是疏落的烟霭与淡淡的月光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把竹画与鹤画连在一起写,既点明了作品的内容
【注释】 万山:指群山。晴色:晴朗的天空,阳光明媚。沁秋寒:渗透着秋天的寒意。浮云:飘荡在空中的云彩。尽:全部、无遗。登临:登上高山远望。今古意:今昔之意。林外夕阳残:夕阳余晖映照在林外的景色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登山观景的七绝。首句写诗人登楼时看到的景象,次句写诗人对浮云的观察,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美景。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趣的境界
注释: - 名山顶岭雾云深:名山,这里指庐山;顶岭,指庐山的山顶;雾云深,形容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庐山山顶上的壮丽景色,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 欲海波涛险万寻:欲海,形容欲望之海洋;波涛,指大海上的波浪;险万寻,形容波浪之大,难以估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潮汐般变幻的感慨。 - 向子丁宁总如梦:向,指向;子,指你;丁宁,指叮咛、嘱咐;总如梦
【注释】 示:告诉,启示。锋禅人:佛经中指能悟彻禅理的人,这里泛指修行者、佛教徒。学道先须远俗情:学习佛道要先远离世俗之情。不求安逸不求名:不要贪图安逸和名利。尘中能具超尘想:在尘世之中要具有超越尘世的意念。岁久年深累渐轻: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烦恼、困苦渐渐减轻了。 【赏析】 本篇为《六祖坛经》中的一节,是禅宗六代祖师惠能的一段开示。此段开示,主要是告诫弟子们,学道修禅要远离世俗之思、俗情
注释: 让公曾亦侍卢能,十五年来面目仍。 足下马驹天下踏,果然今古竞头称。 译文及赏析: 让公曾亦侍卢能,十五年来面目仍。 足下马驹天下踏,果然今古竞头称。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通过描述卢家侍者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思考。 “让公曾亦侍卢能,十五年来面目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一个叫做让公的人也曾侍奉过卢能,但是经过十五年的时间,那个人的面孔仍然没有改变
【注释】 偶述:偶然抒发。 四十年来又一年,举头平望尽霜天。 “四十年”指诗人从青年到中年的漫长岁月; “又一年”,意谓又到了一年的尽头。 举头平望尽霜天:抬头看天空全是白茫茫一片,像被霜打过一样,是诗人登高远眺时所见之景。 策杖自来还自往,不须人伴过前川。 “策杖”指拿着拐杖。“自来”指自己走来。“自往”指自己走去。这里用“自来”与“自往”对比,写出了诗人行走在乡间的自在、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