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臣
《古意简伯章》是明代诗人宗臣的作品,创作于明朝。此诗以简洁的四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景和美人的形象,通过对比石上霜与草间露,展现了美人对自然美的畏惧与珍视。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 诗句解读: 1. 美人隔江洲,咫尺不得渡。:描述一位美人被隔离在江边的岛上,尽管近在咫尺,却无法自由地渡过江去。这里的“隔江”和“不得渡”传达了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美人所处的环境之局限。 2.
【注释】: 杂言二十首:指作者在《湖上杂言》诗中所写之二十首。 持竿者:持竿钓鱼的人。 江华:指江中的沙洲,亦泛指江河。 坐晨日:坐于清晨的阳光之下。 垂钩勿太深:垂钓时不要投钩太深。 蛟龙窟:蛟龙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咏钓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白发老人手持鱼竿,坐在江边的沙滩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朝霞和春光,不时地投竿垂钓。诗人通过描绘这位老人的形象
“白云有樵者,携酒至山家。春风好同来,为吾扫落花”。 这首诗出自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湖上杂言二十首》。在诗中,宗臣巧妙地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画面。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值得细细品味与赏析
诗句:溪上有双桥,一一龙鳞石。 译文:溪边有两座造型优美的桥梁,每一座都像是龙身上的鳞片一样。关键词注释: 1. 溪:指的是河流,此处特指一条小溪。 2. 双桥:说明在溪边有两座桥,可能是指两座相连的桥或者独立的两座桥。 3. 一一龙鳞石:形容桥梁的造型,像龙鳞一样排列有序、精致。 4. 白发:诗人自指,表示诗人的年龄或状态,这里可能是说自己已经年老。 5. 倚春风:依靠着春天温暖的风
诗句: 秋雨千峰散,寒云万里开。 译文: 秋天的雨水让群山都变得模糊不清,而远处的云朵也仿佛在万里之外。 注释: - 秋雨、千峰、寒云都是描绘自然景象的词语。 - 散、万里开则是形容这些景象在空间上的变化和扩展,营造出一种空寂深远的感觉。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的山水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细刻画,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注释】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杨柳:柳树,常用来比喻送别。君:你。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诗人用羌笛声作为媒介,向对方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客有羌中笛”一句写笛声的来源。羌笛本是一种横吹的单管乐器,音色高亢激越,常用于边地军旅之中。这里以“羌中笛”指代羌笛,说明送别之音是由羌笛发出。诗人通过羌笛声这一媒介,将送别之意传达给远行的朋友。 “十月吹杨柳”一句写笛声的内容。羌笛所奏之声
昔闻南溪名, 今识南溪路。 去城不十里, 今我来何暮。 注释: - 昔日听闻南溪的名声;今天终于见识到了南溪的路。 - 离城只有不到十里路,现在来到此地已是傍晚时分。 译文: 我听说南溪的名声,今天终于见到了南溪的道路。离城不远,只有不到十里,现在到达这里已经是傍晚了。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南溪的所见所感。首句“昔闻南溪名”,回忆了自己曾经听闻南溪的名声。次句“今识南溪路”
高柳与新松,郁郁满前渡。 故园春不见,见此故园树。 注释:高高的柳树和嫩绿的新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渡口前。家乡的春天已经看不到了,却能看到这些故乡的树木。 赏析:诗的首句描绘了高高的柳树和嫩绿的新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渡口前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次句则是诗人对故乡春色的怀念,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尾句则以“见此故园树”作结
注释:江上正下着蒙蒙细雨,远处的云朵缓缓飘动,江面上波光粼粼。 何处才能见到春天的花呢?只见蘼芜花开满了幽深的台阶。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幅江边暮春的景象:江面飞洒着濛濛细雨,江上的云朵悠悠地飘来荡去;远处看不见春花开放,只见蘼芜花开在幽深的台阶上;整个画面静谧、空灵,充满诗意
去去城南路, 我马忽以停。 知尔不行意, 春原芳草青。 注释: - 去去:离开,离去 - 城南路:指通往城外的路 - 我马:指我的马 - 忽以停:忽然停下了脚步 - 知尔不行意:知道你不愿意前行 - 春原:春天的原野 - 芳草:指春日的草地 赏析: 《郊行六首其二》是明朝宗臣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去去城南路,我马忽以停”描绘了诗人骑马离开城市,寻找自然美景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