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石
吾家 明月成三友,青山结四邻。 家贫猿执爨,林静鸟司晨。 好竹能医俗,幽花不媚人。 盘餐何所有,春韭与秋莼。 译文: 我家中有明月作为三个朋友,青山作为四个邻居。 家境贫寒时,猿猴会拿着柴火做饭,鸟儿则负责报晓。 竹子能够治疗世俗的病痛,而花朵并不迎合人们的喜好。 家中仅有的食物是春天的韭菜和秋天的莼菜。 注释: - 明月成三友:明月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赋予友情的象征,如“月下独酌”中的李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雪 天地混一色,楼高试卷帘。 -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天空中的雪花与地面、山峦融为一体,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中。远处,一座高楼的窗户上挂着厚厚的窗帘,显得静谧而神秘。 2. 青山新面目,老树换须髯。 - 这句诗表达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原本翠绿的青山现在披上了银装,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同时
伊昔西湖里,娉婷十里莲。 香凝花上露,影落镜中天。 注释:伊昔:过去,从前。伊,古汉语代词,相当于“那”。娉婷,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十里莲,形容莲花盛开的景象。香凝,香气凝结。花上露,指荷叶上的露珠。影落,影子映在。镜中天,比喻水面如镜,倒映着天空。 译文:曾经西湖边,美丽的荷花开放,十里之外都能闻到花香。花上凝聚的露水如同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荷花的影子映在湖面上,宛如天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枕席
【注释】雪竹:指竹子,因竹经霜雪后更为坚韧。君子:有志节的人。 亭亭:高耸的样子。操:操守。 夷齐:指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饿欲死:饿死在首阳山上。 巡远:远行。危:险。 大节不可屈:指人的高尚气节是不可屈服的。 真心终莫移:指人的内心真情始终不变。 人心与物理:人的心性和物理规律是一致的。 岁寒枝:冬天的梅花。比喻人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赏析
【注释】 万山:指连绵的群山。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这里指山居。 啄茶:烹茶。 猿:一种灵长类动物,叫声如“呜呼”。 笋短和泥掘:挖笋。 松高倚石栽:在山上栽种松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生活图卷。诗人结庐于万山顶上,每日只在白天懒散地打开那柴门,以避尘世喧嚣;到了晚上,则点燃灯火,读书写字。 诗的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的悠闲。诗人结庐于万顶之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村生活图。首联写诗人家在松阴之下,有六七里的松林,两三家茅屋。颔联写四时之景。上句说春暖花开时,村中到处长满了笋;下句说夏至时节,溪边开满了花。颈联写风和雨,云气走龙蛇。尾联写瓜田。诗人以“谁谓谋生拙?门前数亩瓜”两句作结,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我家背靠松树林,周围是六七里松阴。村舍两三座,茅草盖顶。春暖花开时
山居 不谈当世事,荣辱两无闻。 诗思半山月,生涯一坞云。 砚乾分瀑润,香断借兰熏。 有客时相过,呼儿采涧芹。 注释:不谈论世俗的事务,无论是荣耀还是屈辱都不闻不问。 诗歌的思绪像是半山的月亮,生活就像是一坞的云雾。 砚台干了,就分瀑布的水来润;香气断了,就借兰花的香味来熏。 如果有客人来访,就会喊孩子们去采一些涧中的水芹
曾为石壁游,更借僧房宿。 楼阁倚林腰,溪山醒尘目。 敲门寻旧僧,清响应林谷。 老僧不厌客,分我云半屋。 禅月岂后身,尚馀诗满腹。 疑我亦荀鹤,再与赋汉牧。 汲井昼煮茶,洗钵夜分粥。 山空人语寂,邀我入深竹。 独抱无弦琴,不唱浮生曲。 月树影参差,风鸣声断续。 翛然出尘表,身世转幽独。 明朝出山去,无言笑相瞩。 江上石牛眠,秋草为谁绿
士之生斯世,身穷志弥笃。 不惟气浩然,亦是敦薄俗。 渊明晋高士,志岂在微禄。 不以进为荣,不以退为辱。 云出鸟倦还,吾亦从吾欲。 南山岂无豆,东篱亦有菊。 日与田父游,气象和而肃。 一枕北窗风,红尘任奔逐。 起视天壤间,四海空两目。 但愿樽有酒,宁顾瓶无粟
明月照高楼,永夜不阖扉。 盈盈楼上女,耿耿如相依。 岁月忽已晚,草木变芬菲。 扳条折其荣,风流付枕帏。 蹇修时不存,悠悠谁与归。 仰视浮云驰,俯见月在衣。 置书怀袖中,有约吾敢违。 愿寄双飞燕,为我西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