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
归隐嵩阳 浮世事无限,何须要到头。 壮心为客尽,孤迹卧云休。 匣剑已全弃,林僧亦少酬。 从来愁恨意,乞待外人愁。 注释: 1. 浮世事无限:世间的纷扰和世事无穷无尽。 2. 何须要到头:何必要去追求什么结果呢? 3. 壮心为客尽:内心的壮志已被消磨殆尽。 4. 孤迹卧云休:独自行走在云端,不再追求世俗。 5. 匣剑已全弃:已经将所有的剑都放下了。 6. 林僧亦少酬:山林中的和尚也很少回应。 7
和人惜春 白日不停留,催促春天去匆匆。 频繁地倾倒绿色的酒,不忍心扫掉残落的花瓣。 担心双鬓渐已花白,惊骇离别远在千里之外。 歌台再次一瞥,烟雾缭绕的柳树排成数行斜倚。 注释: 1. 白日不停留,催促春天去匆匆: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白日如过客般匆匆,催促着春天的离去。 2. 频繁地倾倒绿色的酒,不忍心扫掉残落的花瓣:这里描绘了诗人饮酒的场景,他频繁地倾倒绿色的酒,不忍心扫掉残落的花瓣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龙钟尘满衣,特特叩柴扉。 - 龙钟: 形容人年老体弱的样子。 - 尘满衣: 衣服上满是尘土,指长时间未清洗。 - 特特叩柴扉: 非常小心地敲响木制的柴门。 - "特特" 表示动作的仔细和重视。 - "柴扉" 是木制的门,这里比喻家门或住所。 2. 暂慰经年别,人惊千里归。 - 暂慰: 暂时安慰。 - 经年别: 经过一整年的分别。 - 人惊千里归:
《登崇阳县北峰亭》是宋朝诗人张咏的一首五言律诗。 高榭临公宅,凭轩万木秋。乱云横岛屿,鸣雁下汀洲。到此欲长醉,何门销旧愁。若为陶靖节,容易赋归休。} 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1. 作者背景: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旧治在今山东鄄城北)人。少任气,不拘小节。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淳化五年(994年),累官至知益州
【赏析】 《送别苏寺丞》是一首七绝,诗人在送别的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劝慰,全诗以“多不定”为开头,点明了时间的变化无常,表达了诗人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1. 首句“公身多不定”,诗人通过“多不定”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无常和多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牵挂。 2. 第二句“何路慰飘离”,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慈亲别几时,又作北游期。 “慈亲”指的是父母,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而“又作北游期”表示诗人已经多次计划去北方了。 万马方征虏,单车欲访谁。 “征虏”在这里可能是指战争或者征服。"万马方征虏"形象地描绘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单车欲访谁"则表达了诗人想要独自去拜访某个人的愿望。 远身孤剑共,幽抱素琴知。 “远身孤剑共”可能是指诗人与朋友一起度过一段孤独的时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最后要注意答案要符合题意,不能偏离中心,也不能只答表面现象。 本诗首联“公余长闭目,只是老心情”,是写送别赵寺丞后,自己独自静卧,闭目养神。颔联“闻道寻山去,连忙出户迎”,是说听到消息后急忙出门相送,表明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颈联“好峰须到顶,灵迹要知名”的意思是:美好的山峰,必须爬到山顶
每忆家园乐,当年枉用心。 翻身期济物,明代已腰金。 守道知无取,防奸似不任。 休今得休去,谁肯羡为霖。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每忆家园乐,当年枉用心。 - 这句表明了诗人经常怀念家乡的美好生活。"每忆"表示频繁地回想,"家园乐"指的是家乡的和谐、美好和宁静。"枉用心"意味着白白浪费了心思或精力。 2. 翻身期济物,明代已腰金。 - "翻身期济物"指的是希望能够改变现状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寄柏阁宗涓上人:向柏阁宗涓上人寄去这首诗。 周衰风雅变:周朝衰落,诗歌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诗匠著禅衣:诗人穿着禅衣,如同一个从事诗歌创作的匠人。 身世闲云片:我的身世像飘浮的云朵一样,自由自在。 烟霞共鹤归:我与烟霞一起,像仙鹤那样归隐山林。 引泉凉月动:山泉引来清凉的月光,泉水潺潺。 扫径落花飞:我在山路上漫步,花瓣随风飘落。 自信干时拙
寄傅逸人 鸥鹭怜疏野,朝昏绕户飞。 有谁知此意,独立对斜晖。 落叶堆荒径,澄泉照白衣。 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 注释: 鸥鹭在稀疏的野外飞翔,早晨傍晚围绕在屋前飞来飞去。(鸥鹭)不知道这些心意,独自面对斜阳。落叶堆积在荒芜的小径上,清澈的泉水照着洁白的衣服。圣明的君王正在急切地寻求善良的人才,应该会喜欢到鱼矶去。赏析: 诗中通过描写鸥鹭在野外飞翔,清晨和黄昏时环绕在屋前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