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拄着拐杖站在台畔,我仿佛在云中飘荡。野草闲花映入眼帘,明亮又清新。绿水青山都是旧物,鸟的歌唱和猿的笑声都变得寂静无声。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首句写景,诗人站在灵岩披云台上,眺望四周,云海缭绕,令人心旷神怡;第二句写近景,诗人拄着拐杖站在台畔,感受着周围的美景;第三句写远眺,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远方的青山绿水
枯髅爱酒醉魂在,罗列杯盘手自斟。 酩酊一生心似曲,想君作鬼也昏沉。 注释: - 枯髅:形容人死后的骷髅。 - 爱酒:喜欢喝酒。 - 酩酊:醉酒的样子。 - 罗列:摆放。 - 杯盘:指用来盛酒或食物的杯子、盘子等器皿。 - 手自斟:亲手斟酒。 - 想君作鬼也昏沉:即使成了鬼,也感到迷糊不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饮酒作乐,对死亡毫不在意的诗歌。诗人以“枯髅”为引,描绘出一幅饮酒的场景
枯髅酒色财气颂 其二 注释: 枯髅酒色财气,形容人死后对金钱、美色和地位的追求。 燕脂画面,指美丽的女子。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燕脂是红色,画面是女子的面容。 娇千样,指女子的美丽多种多样。 龙麝薰衣,形容女子的香气扑鼻。龙麝是一种珍贵的香料,用来比喻女子的香气。 峭百般,形容女子的容貌美丽动人。 今日风流都不见,意指现在追求金钱、美色和地位的人都已死去,不再风流了。 绿杨芳草髑髅寒
枯髅酒色财气颂 其三生前财货因贪得,死后形骸被物拘。 毕竟一文将不去,被人骂作守钱奴。 【注释】 枯髅:指骷髅。形容贫穷。 颂:歌功颂德。这里指歌颂。 其:代词,这。 【赏析】 这首小诗用诙谐的笔调讽刺那些死要钱的人。首句是说他们生前贪得无厌,死后却连一文也带不走,成了穷鬼。次句是说他们死后形骸被物所拘,即身体成了别人的财产。末句说他们死后还被人骂作守钱奴。这是对这些人死后仍受生前所害的一种惩罚
【注释】灵岩:指山。披云台:指山的东面,有一座名为披云台的亭子。十颂:这里指《灵岩寺碑》。老药山:指隐士陶弘景。皮肤脱尽万机闲:意谓隐居山林,脱离俗务,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披云月下时长啸:披云,指身披袈裟。长啸,大声呼叫。啸,大声呼叫。千古风流满世间:意谓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为世人传颂。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首句写诗人隐居在灵岩寺中,过着清静的生活;次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纷扰
【注释】:灵岩披云台十颂 其二:在灵岩寺旁有一座披云台,台上刻着十首颂扬灵岩的诗。其中有一首是:“戏镌崖石号披云,且欲朝昏见古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在上面刻上“披云”二字,想要在早晚看到古人的身影。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对灵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灵岩山游览的惬意之情
【注释】: 1. “念弥陀”即念弥勒菩萨,“颂”是赞歌。这首诗是作者对弥勒的赞颂。 2. “其六”是这首诗的第6句。 3. “不是山僧说是非”:我并不是那些在山林里随意议论是非的人。 4. “修行魔事要君知”:修行中遇到魔障,要你明白真相。 5. “直须”:必须。 6. “紧峭”:形容山路陡峭险峻。 7. “草鞋底”:指穿草鞋爬山。 8. “娑婆五欲池”:指世间的名利、声色、荣华等欲望。
【注释】 ①枯骨:指战死的士卒的遗骸。颂,赞颂、歌颂之意。其三,第三首。 ②鸟啄鸦𪅎:乌鸦嘴啄着人的尸体。皮肉尽,皮肉被啄食得干净了。 ③风吹日炙:太阳暴晒,风刮日晒。髑髅乾:指死人的骨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战乱中百姓惨死、尸骨暴露的诗歌。前两句写战死者的遭遇,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以“枯骨”起兴,后半部则以“自检点”作结,形成前后呼应,结构谨严。语言简洁明快,明白如话
诗句解释: 1. 万人同志念弥陀 - 描述众多的人共同信仰和崇拜弥陀佛。 2. 众力相成愿力多 - 众人的信仰与力量汇聚,形成了强大的愿望和力量。 3. 一朵莲开亲见佛 - 通过一朵盛开的莲花(代表清净、觉悟),人们得以亲眼看到佛陀的形象。 4. 方知净土胜娑婆 - 从而认识到佛教所倡导的净土(即纯净无瑕的理想世界)胜过了世俗的娑婆世界(充满烦恼和痛苦的地方)。 译文: 在万人心中
枯骨颂 其五 百骸溃散杂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 不得丹霞通一线,髑髅着地几人知。 注释: 百骸:百骨,指人的骨骼。 溃散:分散。 杂尘泥:指被尘土覆盖。 一物:指人的头颅。 灵:指神。 谁:指谁。 丹霞:红色的云霞。 一线:一条线。 髑髅:死人的头骨。 着地:在地上。 几人知:有几个人知道。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友之诗中的一首,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