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崧
【注释】 重:重视;自由:指民主权利。黄袍加体:指皇帝登位。视如疣:比喻微不足道。漫:随意,随便。比:相比,比喻。专制:指专制统治,封建统治。忧:忧虑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05年孙文在《民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民族的国民》一文之后。文章提出:“民族主义”就是“民权主义”,就是“民生主义”。诗中用“重民权”“唱自由”“拿破仑”等词句来说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孙逸仙 共和新国耀寰球,名冠中华四百州。 才学征诛还揖让,亦为尧舜亦商周。 注释: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提倡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新的国家,使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的强国。他的才华和学问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领域,他在治理国家、教育人才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被后人誉为“天才的革命家”。 这首诗赞扬了孙逸仙的伟大成就和高尚品质。首先,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强国
孙逸仙:指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新君丹穴不须求,一舸迎归自美洲:新君丹穴(即“龙种”,比喻有帝王之才的人)无需寻觅,自有一只船载着你从美洲归来。 扫尽五千年帝政,伫看黄种出人头:彻底扫除了五千年的帝制(封建专制),等待着黄种(中国人)崭露头角。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革命的诗。诗的前两句表达了孙中山对于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他相信,只要革命成功,就不需要去寻求那些没有用的皇帝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书法学习的小品,通过描述作者学习书法的场景和感受,展示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诗句释义: 1. 信笔涂鸦识者嗤:“信笔涂鸦”指的是随意地书写,不加修饰。而“识者嗤”是指知道的人会嘲笑这种行为。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随意写,但写得好的人(识者)不会嘲笑,反而欣赏。 2. 何须伏案苦无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不必苦于没有好的老师来教授,可以自己自学
山行 万树松杉倚碧山,更无人处鸟间关。不知身与诸天近,俯视邱陵总等闲。 注释:在青山的万棵松杉林中行走,更没有人的地方鸟儿也停歇了。不知道我的身体与这些天众接近,俯视那些低矮的丘陵也如同平常一样。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深山秋日景象。首句写景,用“倚”字形象地勾画出松杉挺拔的姿态;二句写静,“更无人处”三字写出了环境之静;三句写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感悟;末句写情
注释: 花映纱窗白日迟,纸光玉版砚红丝。 墨猪笔虎关名誉,珍重濡毫欲写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书房中专心致志地写作的情形,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这位学者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功名的追求。 首句“花映纱窗白日迟,纸光玉版砚红丝”以花映纱窗的景象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这里的“白日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学者们需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接着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学书:学习书法。 2. 姜芽敛手人非拙,珠玉挥毫我太痴:姜芽,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自己像姜芽一样,收敛了手上的力量,而不像珠玉那样挥洒自如。"人非拙"是说别人可能并不笨拙,"我太痴"则是说自己过于痴迷于书法艺术。 3. 便恐求书穿户限,何须远过永禅师:意思是说,即使家里的书籍已经够多的了,也没有必要去外面求购,因为永禅师的家就在那里。"穿户限"是指门框的宽度
【注释】: 又向燕都见子之:意指袁世凯再次回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与段祺瑞见面。 欺人寡妇与孤儿:意为欺骗那些无依无靠的人。 只今秦患方西起,未是奸雄高卧时:意为现今的北方危机已经出现,但还不是你等奸诈之人高枕无忧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通过讽刺袁世凯的行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诗中通过对袁世凯在燕京与段祺瑞见面的场景描写,揭示了他的真实面目——一个欺压百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名为《观穫稻》。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打稻家家趁早冬 2. 寒郊游眺一携筇。 3. 村童拾穗归来晚 4. 笑指斜阳挂远峰。 译文: 1. 打稻的人家都趁着早冬时节忙着收割稻谷。 2. 寒冷的郊外,我独自漫步欣赏美景,手执竹杖。 3. 村里的孩子收完稻谷回家,回来得比较晚。 4. 他笑着指着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峰上。 注释: - 观穫稻:观看收获稻谷的景致。 -
【注释】 学:学习书法。 合势分锋要适宜:指运笔时笔画的转折和连接,要自然、合理。 眠时画腹尚沉思:指写字时,下笔前还要思考一下,不要急于落笔。 秃笔埋成冢:用秃笔写多了,笔毛都磨掉了,就像坟墓一样。 终逊闺中卫茂猗:最终不如在闺房中勤学的女子那样有成就。 【赏析】 此诗以书法学习为主题,通过描写学习书法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学习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学书”是题目,也是全诗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