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嵲
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凄怆之意十首 衡岳峰高,斜阳托宿沅江上,悲声如哀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嵲的作品,名为《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凄怆之意十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感慨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衡岳峰高刮眼明,行看浑异去时情。斜阳托宿沅江上,反听哀猿是好声。 2. 注释解析: - 衡岳峰高刮眼明:衡山(在今中国湖南省)的峰峦之高耸
【注释】 齿痛冀其速落而不可得:牙齿疼痛希望它快点脱落,但是不能实现。 慈子为牛真自取:慈爱的儿子被当作牛来对待,这是他自己造成的。 逢分卧箦亦何哉:遇到命运的分际,躺在草席上死去也是没有什么可悲哀的。 我今病落无多恨,况复终同短发埋:现在我身体衰弱,没有太多的遗憾了。更何况终究还是跟随着别人一起死去。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诗人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时所写
金州行衙二首 寥寥空馆风号木,浩浩长云雪过窗 故国几重轻霭外,归心一夜满寒江。 注释与译文: 《金州行衙二首》是宋代诗人张嵲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金州行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空旷的官舍、呼啸的木风和飘落的长云,这些景象让人感到寒冷而孤独。诗人还提到了远处的故乡,那里的景色被轻烟所笼罩,显得朦胧而美丽。然而,诗人的心却因为思乡之情而变得沉重,他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滩声吹浪城边壮,寒漏锵金枕畔摇”一句,写诗人在金州行营时所见的夜景。滩声、风浪,写出了水急流险;寒漏、银瓶,写出了夜深人静。诗人用词精炼,把金州行营的夜晚写得十分生动。 “庭树不随群木落,霜风着叶夜萧萧”,这是写诗人在金州时所住的官舍。“庭树”与上句的“滩声”“寒漏”相对应,都是自然物。而“不随”“着叶”则与上两句的“随风”“响”相呼应。这里
注释: - 丧归荆楚痛遗民:楚国的君主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地返回楚国。 - 修好行人继入秦:为了修复与秦国的关系,派出使者继续前往秦国。 - 不待金仙来震旦:不必等待神仙降临来震动中原。 - 君王已解等冤亲:君王已经解除了对人民的怨恨和偏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看到楚国君主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地返回楚国,以及为了修复与秦国的关系而派出使者继续前往秦国,感到国家的繁荣需要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同时
【注释】 林邑:今广西崇左县,古代为林邑国。回望山霭微:回头看去,山色朦胧。短亭:亭子很短。杨柳弄晴晖:杨柳在晴光照射下摇曳生姿。遥怜一骑登途日:远远地看见一个骑着马的人正在登程。逐客:被逐出家乡的人,指诗人自己。人泪满衣:因为思念家乡而流泪。 【译文】 林邑国的山色朦胧,短亭边杨柳在阳光照耀下摇曳生姿。远远地看到一个骑着马的人正在登程远行。被逐出家乡的亲人,个个都泪洒衣襟。 【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要求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赏析时要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的意境、手法和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园坟树想青葱,寒食风光泪眼中”,诗人怀念故乡,想到故乡的坟地,坟上的树木已经长出了青青的枝叶,而自己却身处异乡,无法回去扫墓祭奠,只能看着眼前的风景流泪
【注释】颜行:指颜真卿,字清臣,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去国: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君心知魏尚:比喻君主了解有才能的人。微谏待冯唐:比喻微薄的进谏被重用。 【赏析】此诗为刘禹锡在天宝末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所作。诗人借写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抒发感慨,并借此表达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蕴深沉,是一首抒情言志的名作。 首句“几年竭节在颜行”,即说诗人几年来竭尽忠诚地侍奉颜真卿
宝林晚坐 寂历空阶惟落叶,黄昏古寺只栖鸦。 高僧相对共无语,坐看西林消暝霞。 注释: 宝林晚坐:在宝林寺的傍晚时分静坐。 寂历空阶惟落叶:寂静的台阶上只有落叶的声音。 黄昏古寺只栖鸦:傍晚时分,古寺庙中只剩下乌鸦的叫声。 高僧相对共无语:高僧们静静地坐着,没有说话。 坐看西林消暝霞:静静地坐在寺院里,看着西边的山林在夜色中渐渐消失。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宁静、孤独的晚景的诗。首联“寂历空阶惟落叶
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悽怆之意十首 去时吊古愚溪上,归日读碑浯水边。 不似柳州终抱愤,应同郭令欲扶颠。 注释: 在愚溪边,我怀着悲凉的心情去吊古寻根,回到浯水边,我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慨,阅读着那些记载着先贤事迹的石碑。我不是像柳宗元那样怀有深重的愤慨,而是希望能像郭令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扶正人间。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家乡时内心的悲痛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