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时
山居 幽栖傍碧水,水泻两山间。 山近晴还雨,风轻云自闲。 □□□□□,□□□□□。 □□□□□,□□□□□。 注释: 1. 幽栖傍碧水:在幽静的环境中栖息在清澈的湖水旁。 2. 水泻两山间: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下。 3. 山近晴还雨:山靠近时晴空万里,但有时又下起雨来。 4. 风轻云自闲:微风轻拂,云彩悠闲地飘荡。 5. □□□□□:这是一首五言诗,每句由五个字组成。 6. □□□□□
山行遇雨 途中风雨积,夏五怯山寒。 一水吞林吼,千峰引雾攒。 危崖悬栈影,老马识溪滩。 为问尘寰者,谁能得此欢。 注释: 1. 途中风雨积:形容旅途中遇到大雨。 2. 夏五:夏天的第五天,指初夏时节。 3. 怯山寒:害怕山中的寒冷。 4. 一水吞林吼:一条河水像吞食树林一样咆哮。 5. 千峰引雾攒:千座山峰在云雾中聚集在一起。 6. 危崖悬栈影:危险陡峭的悬崖上悬挂着栈桥的影子。 7.
李逢时,字泰阶,台湾宜兰人。 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同治元年(1862)应台湾道兼学政孔昭慈之聘为幕宾。 同治四年(1865)李逢时因三姓械斗事件受牵累,避乱大湖庄,此后他仕途不顺,恐怕与此事有关。 李氏诗中多咏兰阳当地风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补史书之不足。 李逢时诗集目前仅见《李拔元遗稿》抄本传世,由北台文人李硕卿授与门生李建兴
李逢时,字泰阶,台湾宜兰人。 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同治元年(1862)应台湾道兼学政孔昭慈之聘为幕宾。 同治四年(1865)李逢时因三姓械斗事件受牵累,避乱大湖庄,此后他仕途不顺,恐怕与此事有关。 李氏诗中多咏兰阳当地风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补史书之不足。 李逢时诗集目前仅见《李拔元遗稿》抄本传世,由北台文人李硕卿授与门生李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