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震
【注释】三元:旧时指状元、榜眼和探花;二酉:地名,在今湖南沅陵县北。此句是说,天赐的名山储集了两个“三”字,人登上这个阁楼就能兆应出三个功名(状元、榜眼、探花)。 【赏析】这是一组嵌“三”字为韵的七言绝句。首句用典,以天锡之名山储“二酉”,暗示名士登阁,必能“三”(即中解元、会试、殿试)高中“三元”。次句则用谐音双关之语,暗喻名士登阁,必有大成。第三句点题,说明名士登阁必中“三元”的原因
以下是对《读史》一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词原文: 彭王既为醢,淮阴亦就亡。 富贵不知退,往往召灾殃。 英雄自难驭,宁恨良弓藏。 留侯独见机,功成谢侯王。 愿从赤松游,辟谷求仙方。 前有范少伯,后有张子房。 2. 诗句释义: - 彭王既为醢:"醢"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方式,将人剁碎后制成酱。彭王即指西汉时期的彭越,他被汉高祖刘邦所诛杀,并被做成了肉酱。 - 淮阴亦就亡
诗句原文: 始皇成大业,险难叠随之。 一死于荆轲,再死高渐离。 三死博浪沙,四死窘兰池。 数死竟不死,天意未可知。 如何更酷虐,自谓功德巍。 神山求药去,鲍车毕命时。 注释解释: - 始皇成大业: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 险难叠随之:接连不断的艰难险阻紧随其后。 - 一死于荆轲:秦始皇第一次在荆轲手中丧命。 - 再死高渐离:第二次死于刺客高渐离之手。 - 三死博浪沙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文内容要点,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诗作,从题材、主题、意象、意境等角度分析。此诗是《读史四首》组诗中的第四首,作者借汉李陵的事迹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和不平之感。 “长卿”指李陵,字少卿;“负奇才”是指其有非凡才能,“穷困去乡里”指其因受汉武帝宠幸而不得重用,最终投匈奴。“邑宰缪相重,富人心窃鄙”,这里“邑宰”指李陵的家乡县令张敞
读史 周室既播迁,礼教久不闻。 迨至战国时,一世无人伦。 食子何太忍,杀妻殊寡恩。 复有苏季子,归来骄其亲。 但知图富贵,天性谁复存。 所以鲁仲连,高蹈东海滨。 注释: 1. 周室:指西周的王室。 2. 播迁:流离失所。 3. 礼教:指传统的礼制和教化。 4. 战国:指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5. 一世:指一代人。 6. 无伦:没有道德和伦理。 7. 食子:指吃掉自己的孩子。 8.
天锡名山储二酉;人登杰阁兆三元。
长卿负奇才,穷困去乡里。 邑宰缪相重,富人心窃鄙。 闺房有特识,夜奔不为耻。 奏赋长杨宫,卖酒临邛市。 生平可不恨,乃得两知己。 文君一佳人,武帝一天子
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是清朝的一名著名诗人。 沈启震生活在一个文学兴盛、思想开放的时代。在清代,诗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发展不仅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与政治、社会状况密不可分。乾隆年间,沈启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举人。他的官职生涯虽不如其诗文成就显赫,但作为一个曾担任过山东运河道的地方官员,他有机会亲历并观察当时的社会现象,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是清朝的一名著名诗人。 沈启震生活在一个文学兴盛、思想开放的时代。在清代,诗作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发展不仅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与政治、社会状况密不可分。乾隆年间,沈启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举人。他的官职生涯虽不如其诗文成就显赫,但作为一个曾担任过山东运河道的地方官员,他有机会亲历并观察当时的社会现象,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