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正
【注释】 1.青阳道院:在华山。 2.限韵:即席成诗,有限制的韵脚。 3.扪虱(ménshī ):指古代的一种习惯,坐着用手摸长着虱子的兽皮,以取虱子。这里比喻谈吐豪放。 4.锋铓(bō máng):锐利的刀剑的锋芒。 5.骚坛(sāo tán):指文坛。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友人王踵的道院中与王踵一起作诗时写的。诗人首先写了自己和主人王踵一起欣赏自然美景的情景,然后抒发了诗人对人生
伍相国祠 春秋吴越不胜悲,最是伤心伍相祠。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因不满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而遭杀害,其尸被抛入江中。后来,他的忠心感动了鱼虾蟹蚌等水族动物,使它们都来吃他的尸体。伍子胥的墓在苏州市西郊。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一只鹤,经常在吴地上空盘旋,人们称它为“吴山”。因此,伍子胥祠也叫吴山祠。 尝胆忍人窥隙始,捧心尤物欲来时。 伍子胥在吴王夫差面前曾三次提出要回国治政的建议,都被拒绝
【注释】 泛泛:水波浩渺的样子。蔡桐川:地名,在今湖南。适园:名胜古迹。麟脯:指麒麟肉,传说为祥瑞之物,这里指美味佳肴。蔡经:人名,姓蔡,曾任蔡州知州(今河南汝南)。小憩:休息。 【赏析】 此诗写与友人同游适园之乐。首联写泛舟而去,未及桃源;中联写鸥鹭立石、水流花落,一派清幽闲静;末联以“漫论沧海事”,点明出游之意,并以“小憩”收束全诗,意趣悠远。 这首诗写与友人同游适园之乐。首联写泛舟而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登汴城楼》。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押韵严谨。下面是逐句的详细释义: 1. “匹马西风立戍楼” :这句表达了诗人独自骑马站在戍楼之上,面对着西边的秋风。这里的“西风”和“戍楼”都营造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 2. “繁台艮岳剩荒丘” :繁塔和艮岳(古代皇家园林)如今只剩下了荒丘。这里通过对比过去繁华的景物,衬托出现在的衰败。 3. “蝉声咽断千林雨” :秋天到了
【注释】 箭漏:古代以刻箭为计时工具,箭上涂有颜料,射到目标后即停。箭漏,指计时之箭已射下,漏尽。月轮低:月亮偏西。向野提鞭一望迷:向野外驱马上前,回头时看不见了。 鞍上续成残店梦:骑着马,继续做着旅途中的梦。 驿边惯听异乡鸡:在驿站旁,常常听到外地的鸡叫声,因为驿站是供行人途中投宿的地方,所以各地的旅店都有不同特色的菜肴,因此各地的鸡也各具特色。 寒飘露气侵人骨:早晨的露水寒气逼人,侵入骨头里
【注释】清溪:一条清澈的小溪。披裘客:穿着皮衣,戴着皮帽的隐士。悄然:悄悄地、慢慢地。倚:靠着。倒影:水波反射的影子。寒潭:冷清的水潭。 心已灰:指失望至极。达观:对世事看得很开。肯:岂肯、怎能。被:束缚。竿:钓鱼用的竹竿。 【赏析】此诗是写渔人的失望心情。前四句描写了渔人的形象和神态,后四句写渔人对鱼竿的看法。全诗以白描手法写渔翁形象,表现了渔翁因长期空手而变得灰心丧气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彭夫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喜南畇彭夫子札至”,描述了诗人接到了来自南方的友人的来信,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这里的“畇”是地名,可能是诗人家乡的地方,而“彭夫子”则是指彭泽县的知县。 第二句“捧手知何日,离忧直到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己离别之忧的无尽感慨。这里的“捧手”指的是握手问候,而“离忧”则是指离别之忧。 第三句“吴江春水阔
诗句: 旅馆消长夏,论文慰索居。 译文: 在旅馆里度过了漫长的夏天,通过论文来安慰我的寂寞。 赏析: 此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长时间居住在旅馆中,感到孤独和寂寥的情绪。他通过阅读书籍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试图通过学术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论文”不仅代表着学术研究,也象征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孤独感,表明了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找到生活的希望
清溪一渔人,岂是披裘客。悄然倚孤舟,倒影寒潭碧。 终日求鱼鱼不得,笑他用拙钩何直。心已灰,头半白,达观肯被一丝牵,何不将竿尽抛掷
春秋吴越不胜悲,最是伤心伍相祠。 尝胆忍人窥隙始,捧心尤物欲来时。 冤飞腥血鸱夷去,怒激风涛白马驰。 抉目悬门何忍看,台前鹿走草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