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台
【注释】虞塘:指浙江绍兴的鉴湖。朝霾:早晨雾气迷漫。霏:形容云气飘浮的样子。日高:太阳升得很高。林际:树林里。含晖:指阳光照射在树林之中。萝:山中植物,这里借指山。窈窕:幽深。翠微:指山林深处。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诗人在清晨出发,沿着山涧小路上,只见四周群峰环抱,云雾弥漫,一片蒙蒙细雨,时隐时现的雾气使周围的景色变得模糊不清。当太阳升高,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赏析以及注释: 原文: 悬水掀风起白波,吕梁险势其如何。 长鲸怒跋三门石,贱妾劝君无渡河。 译文: 巨大的瀑布从高崖倾泻而下,吕梁的险峻之势令人生畏。 如同巨鲸一样,三门山的巨大石头上,海浪汹涌澎湃。 我劝你不要去渡过这危险的河流。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文人尹台的作品《吕梁歌二首》中的第二首。通过描绘吕梁瀑布和三门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其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作答。本诗是诗人在秋天游览山林时所写,描绘了深山秋色之美。首句以景衬情,渲染了一种清丽宁静的氛围;二、三句以听觉衬托视觉,突出了山林秋色的绚丽多姿;末句点明季节,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十年:指诗人与刘致卿分别已十年。 芳草:这里指离别的友人。 朱幡:古代帝王出行时所持之旗,用红色丝帛做成,上面绘有龙凤或云朵等图案,以示尊严。此处泛指官衔。 归轩:指回到自己的府邸。 “何意”二句:意思是说,我本想回到自己府第中,可没想到在这荒凉的地方却遇见了你,只有你一人在黄叶下独居。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思乡诗和怀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注释:在光山遇到了刘致卿副使,因此回忆起他哥哥刘太守。 双垂紫绶绾专城,人羡君家好弟兄。 注释:你头戴着紫色的官帽,被朝廷派来管理这座城,人们都很羡慕你,羡慕你家兄弟情深。 借问霜飞今夜斧,有无池草梦中生。 注释:我借问你今晚是不是砍掉那株池边的草,它会不会在梦中长出来?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赴任途中偶遇友人刘致卿,因忆及其兄刘太守而作。首句写其兄之位高权重与弟之才高位卑形成鲜明对比
以下是对《大湖北山四亭题句》逐句的释义: 1. 半壁倚嶙峋:“半壁”指的是山的一部分,“倚”是靠在某物上,“嶙峋”形容石头或山石的形状参差不齐、陡峭不平。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一部分,其形状陡峭,岩石嶙峋。 2. 下俯幽潭色:“下俯”意味着视线向下,“幽潭”指的是深邃而静谧的潭水,“色”指的是颜色或者景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俯瞰下方深邃静谧潭水时的景色,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3.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万木互阴森:形容四周树木茂盛,形成了一种幽深、阴暗的氛围。 - 幽泉细迸泻:描述山中泉水细微而清澈地流淌。 - 借问亭坐人:询问坐在亭子里的人是怎样的感受或态度。 - 何如驭风者:与驾驭风的人相比,这里的“驭风者”可能指的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在风中行走的人。 译文 万木互相掩映,形成幽深的森林;山中的小溪细流缓缓流淌。请问在亭子里静静坐着的人
万里河流九曲奔,飞湍千尺下龙门。 等闲人心不似此,白日雷涛暗处翻。 注释:黄河的水流蜿蜒曲折,奔腾不息,如同九个弯道汇集而成的江河。巨大的水流在龙门前飞泻而下,水势汹涌澎湃。人们通常认为普通人的心思难以与大自然相比拟,然而在太阳高照、雷声轰鸣的夜晚,它却在暗流中翻滚激荡。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黄河雄伟壮丽的河流景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赏析】西湖罗绮春 四月过新雨,西湖罗绮春。 诗句描述的是四月的西湖,在细雨过后,显得更加妩媚动人。这里的“罗绮”,是指西湖边的美丽景色和繁花似锦的场景,正如古代妇女穿着华美的丝绸服饰。而“春”字则点明了时节,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荷花娇绿水,妒杀采莲人。 “荷花”是这首诗的焦点,它以其清新、美丽的形象出现。荷叶翠绿欲滴,荷花娇艳欲滴,它们静静地生长在水中
诗句原文: 孤亭接混茫,高睨众象表。 不以登高独,焉知视下小。 注释解释: 1. 孤亭接混茫:孤亭连接着广阔的空间,给人一种孤独而又辽阔的感觉。 2. 高睨众象表:从高处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的事物,就像看到了它们的全貌。 3. 不以登高独:不认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得清楚,表明视野的开阔和重要性。 4. 焉知视下小:怎么知道下面的事物就比上面的重要呢?这是一种反问,强调了整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