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宁
我们来逐一分析这首诗的每个字和句子。 1. 题小景:这是题目,通常用于诗歌的开始部分,为读者提供关于诗歌主题的背景信息或情感基调。在这里,“题”可能意味着题目或者写作的主题,而“小景”则暗示了诗中的主要内容是描绘一个小场景或自然风光。 2. 雀啅江头秋稻花:这句描述了一个秋天的场景。"雀啅"是一种鸟类,可能是指麻雀。"江头"指的是江边的高处。"秋稻花"则是指秋天的稻花
诗句:春云石上苍苔冷,芭蕉风动纶巾影。 译文:春云在石头上覆盖着青苔显得有些冰冷,微风吹过芭蕉树,使得戴着纱帽的文人衣袍上的丝带微微飘动。 注释:本句描绘了一位文士在春日的户外景象,春云、苍苔、芭蕉、纶巾和风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其中,“纶巾”指的是文士所戴的头巾;“纱帽”则是一种古代文人雅士常戴的帽子。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文人形象。
这首诗是徐渭在酒宴中即兴题写的,描绘了江南美景和诗人的感慨情怀。 第一句“白云垂柳露毿毿”,用“垂”字形容云朵轻轻飘落下来的样子,给人一种柔美、宁静的感觉。“露毿毿”则形象地描绘出柳树枝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让人仿佛能闻到清冷的露水气息。 第二句“听彻金鸡月满潭”,通过“金鸡”这个意象,传达了夜晚的静谧和祥和。“月满潭”则展现了月光如洗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浪漫、梦幻的氛围
【注释】 拜:同“陪”。明善:诗人,指白居易。竹树庭前雪:庭院前的竹子和树木都被白雪覆盖。松花瓮面春:松树、柏树、梅树等在冬天被雪覆盖后,春天时它们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瓮(wèng)面:瓮的外壁。春:春天。徘徊:来回走动。今月:今夜的月亮。应是:应该是。诗人:这里指白居易自己。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庭前竹树积雪,松枝上挂着晶莹的冰珠,一簇簇地挂满了枝头,显得格外耀眼;而那瓮中装的酒
诗句释义: 1. 参横天末树阴收,风响芦根海气浮。 - "参横":指北斗七星中的“参宿”横斜,这里借代时间,黄昏时分。 - "天末":天空的边缘,这里指夜晚的地平线。 - "树阴":树木的影子,这里指夕阳的余晖。 - "风响芦根":"芦根"指芦苇的根部,这里指的是风吹芦苇发出的声响。 - "海气浮":海气在风中浮动,可能是指海潮或者海上的气息。 2. 笑语渐闻灯渐近,谁家江上早归舟。 -
注释: 飘零不奈木肠何,锦字凄凉雁字过。 飘零指漂泊不定,不奈木肠何是说无法承受这种漂泊的生活。锦字指书信,雁字指书信的内容。 犹有思亲千甸泪,秋来较似雨痕多。 犹有思亲千甸泪是说还有思念家乡的泪水。秋来较似雨痕多是指秋天的到来,与雨后的水迹相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雨中写下的,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飘零不奈木肠何",描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无法忍受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洲前老树似人立,岩际颓云如水流。 梦着沧江归未得,醉来浑欲上扁舟。 注释: 1. 洲前老树似人立:在洲前的岸边,一棵老树好像一个人站立在那里。 2. 岩际颓云如水流:在岩壁上,残破的云彩像流动的水一样。 3. 梦着沧江归未得:我梦见自己回到了长江边,但还没有回到故乡。 4. 醉来浑欲上扁舟:喝醉后,我几乎要登上那只扁舟。 赏析:
【注释】 (1)杨州:扬州古称广陵,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2)广城店:旅店名。 (3)潮落邗江夜:潮水退落时,邗江的夜晚。 (4)梦到家:梦中回到家乡。 (5)无赖:不规矩、不正经的人。 (6)照琼花:映着月光照耀的琼花。 【赏析】 此诗是诗人客居他乡,寄寓旅馆之作。全诗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潮落邗江夜,先将梦到家。”两句诗一开头便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为下文铺垫
注释: 1. 雪里跫然至,人间无此清:在雪地里脚步声显得格外清脆,人间再没有这样的清净。 2. 瑶田今夜鹤,下听诵诗声:今晚在这瑶田中,有只鹤在聆听我的诵诗之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文人雅士生活的诗。诗人以雪为背景,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宁静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雪里跫然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雪地里行走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注释:听着雪的声音裁诗,诗歌和雪花一样清澈。 不是因为心境纯净,怎么能听懂无声之声?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以雪为题材,通过描写听雪、裁诗的过程,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首句“听雪裁诗就”描绘出一幅清冷宁静的画面,诗人静心倾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仿佛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第二句“诗将雪共清”,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听雪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雪花的纯洁和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