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豫
【解析】 “觉林八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山林景色。 “远山列画屏,翠积青如淀。”第一句中,作者把远处的群山比作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屏风。“翠积青如淀”,形容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青翠的山色积聚在一起,好像深蓝色的淀水一样。 “晴开万壑烟,林木浮葱茜。”第二句中,作者写群山在晴朗的日子里云雾缭绕,仿佛是一条条蜿蜒的溪流。这一句描绘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林木浮葱茜”
觉林八景 莲峰向晚开,馥郁凝香雾。夜半月华明,隐约垂仙露。 滴滴慧珠圆,飘落应无数。 注释: 1. 莲峰向晚开:莲峰在傍晚时分开放,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 2. 馥郁凝香雾:香气浓郁,仿佛凝聚成雾气弥漫开来。 3. 夜半月华明:夜晚的明月高悬,月光明亮如洗。 4. 隐约垂仙露:月光下,仙女的泪滴(露)隐约可见。 5. 滴滴慧珠圆:水滴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剔透。 6. 飘落应无数:这些水滴纷纷落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有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即可。 此诗首句“画舫轻摇淡荡中”描写的是游人欣赏平山堂美景时的情景。“画舫”,指装饰华丽的船。“轻摇”写出了画舫在水面上缓缓移动的样子,“淡荡中”写出了画舫的行舟状态。“水波不动任西东”描写的是画舫在水中自由自在行驶的情景,“水波不动任西东”是全诗的关键句
【注释】平山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为宋代名胜之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冶春词社:指唐代的李商隐、杜牧等诗人所组织的诗友团体,以冶游、饮酒作乐为宗旨。四座:指在座的宾客。五日东风十日雨:形容天气多变。五日之后风和日丽,十日之内阴雨连绵。随处谱歌声:指在平山堂上到处可以听到歌声。 【赏析】这首诗是写初夏时节游览平山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诗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描绘了平山堂的景色
诗句:初夏游平山堂,平山堂畔绿阴多,笼罩晴辉漾素波。 注释:初夏:指夏季初期,通常指五月份的时节。游:游览,参观。平山堂: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古代建筑,以其优美的园林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绿阴:绿色的树木形成的阴凉。多:丰富,茂盛。笼罩:覆盖或包围。晴辉:晴朗的天空中的阳光。漾:水面波动的样子。素波:清澈平静的水波。 译文:夏季之初,我游览了扬州的平山堂,这里绿树成荫,覆盖着晴朗天空下的阳光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游平山堂”点明题旨,是作者在游览中触景生情,写下此诗。“细细歌声处处通”,以声音的细微来表现声乐的广泛传播,用“处处”强调了歌声的传播范围之广;“夜船灯火半江红”,以夜航的船只和江上的灯光来衬托歌者之声的悠扬动听,以“半江红”描绘出夜晚江面的景象和歌声传遍江上的情景。 【答案】 (1)细细:指声音细微而和谐(或者:歌声委婉动听)。处处:到处(或者:遍及各处)。通
【注释】 晓月:破晓时,月色。 没:消失。 疏钟:稀疏的寺院钟声。 水曲:水中曲调的音乐。 隔岸:两岸之间。 唤舟人:招唤船家的人。 立久:久久地站立。 明朝旭:清晨的阳光。 中流:江心。 棹:划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诗人在晨曦初现的时候,看到的景象。首联描绘出了一种寂静而美丽的早晨景象,第二联则通过“唤舟人”这个细节,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日出时分的美丽景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驾”“穴”“轮”“缬”等字的书写。 【答案】 觉林八景 依稀通月穴。三五桂轮圆,照耀波纹缬。水月自年年,清光流不绝
【注释】 1. 杨柳依依翠作湾:柳树的枝条轻轻垂着,形成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 2. 绵蛮(mán):形容声音柔和悠扬。 3. 笙歌满地:到处可以听到笙歌的声音。 4. 句也悭(qiān):诗句写得吝啬,不善于表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初夏游平山堂时所见之景和感受之情。首二句是说,在平山堂前,杨柳依依,青草如茵,绿水环抱,景色宜人;而每当从深处传来笙歌声声,更令人陶醉不已
【注释】: 1. 平山堂: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长干里。 2. 虹园:即“虹园亭”。 3. 芍药含红半未开:芍药花含苞,尚未绽放。 4. 惆怅清和晴复雨:意思是说惆怅的是春光明媚,晴空万里,又忽地被一阵小雨所打乱。 5. 几番辜负好楼台:意思是说多少次辜负了那些美好的楼台。 【赏析】: 此诗写初夏游平山堂的感受。首句“虹园花木倚云栽”,描绘出虹园亭四周的花木倚靠于云上,形象地写出了虹园亭的地势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