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暑中偶怀江上舟行 其三 乐缘仁智两相宜,好是斜阳未可归。 倒影沉沉长自在,谩怀今古叹人非。 注释 1. 乐缘:以快乐为缘(因) 2. 仁智:仁慈与智慧 3. 相宜:适宜,合适 4. 好是:正是、恰好 5. 归:返回,这里指日落西山,傍晚时分 6. 倒影:水中映出的自己的影像 7. 沉沈: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8. 今古:现在和古代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黄昏的诗。首句“乐缘仁智两相宜”
【注释】 (1)试院: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 (2)呈同事:向同僚展示我的诗作,以供参考。 (3)乡士:乡间之土人,即平民百姓。 (4)穷通:指贫贱与富贵。 (5)石榴:指春天开花结果的石榴树,此处指春天。 (6)我重来:我重新回到这里。 (7)翠幄:绿色的帷帐。 (8)天公:天帝,指自然规律。 (9)得骥材:得到一匹千里马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科举落榜后,返回家乡,再次踏入试院时所作的
注释:去留本由内心决定,台头山上自然归隐。茂密的树林高低交错,行走的游客想象当时的情景。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诗人通过对“怀古堂”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首联写自己因思念故国,而选择在台头山归隐;颔联写自己在台头山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颈联写自己通过树木和行人的动态来想象故国的景象;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注释: 泛遍了隋河,突然又进入淮水,几座山峰的秋色正和眉毛一样舒展。 我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像飘飞的柳絮,惭愧向云山远去又回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时,既担心他前途未卜,又要安慰他不要灰心失望。此首写景寓情,表达了对离别之情的深深眷念。 “泛尽隋河乍入淮”,隋河,即隋水。淮,指淮水。意思是说自己在隋河水上漂泊,忽而又到了淮水边上。这句是说朋友从远方而来,作者感到十分惊喜。
暑中偶怀江上舟行 正行佳处且休移,水绿山青欲染衣。 芦苇汀洲鸳鹭渚,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正行佳处且休移:正当行走在美好的地方,暂且停下来不要移动。 2. 水绿山青欲染衣:河水清澈绿色,山峰苍翠欲将人的衣服染色。 3. 芦苇汀洲鸳鹭渚:芦苇丛生的沙滩上,鸳鸯和白鹭在小洲上游玩。 4. 斜风细雨不须归:斜风细雨之中,不必急着回家。 赏析:
【注释】溶溶:水流声。 【赏析】此诗写诗人乘舟在江中航行,所见两岸青山和清澈的流水映入眼帘,船行如天上飞过的轻舟。诗人感叹行人千载难觅知音,于是扫荡岩石上古人的姓名,留下自己的足迹。全诗意境优美,含蓄深沉
次禹弼同游滕王园池之韵 其四 洪都山水北宫西,不似元婴未解迷。 客去寻春人已往,惊猿空有晓来啼。 诗句逐句释义 - 洪都山水北宫西: 描述的是滕王阁周围的自然景观,"洪都"可能指的是今天的南昌市,而"北宫西"则指代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西北部,背靠赣江,面向滕湖,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 - 不似元婴未解迷: "元婴"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童真或者纯真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倾耳西来御史骢”:“倾耳”意味着仔细倾听,“西来”可能指的是某种声音或景象从西边传来。“御史骢”中的“御史”通常指代古代的监察官员,而“骢”是一种马的名字,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正义、清廉的品质。 2. “已惭秋月在尘笼”:表达了诗人因为某些行为(或事件)而感到羞愧或无奈的情绪。“秋月”通常代表着清高、纯洁,而“在尘笼”则暗示这些品质被玷污或束缚。 3.
暑中偶怀江上舟行 其二水光中更有天光,俯仰游人在混茫。 自许纤毫无一点,那堪乘兴得潇湘。 注释: 水光:指水面上反射的光线。天光:指天空上的光辉。 俯仰:低头看、抬头看。这里指从上往下看和从下往上看。 游人:指泛舟的人。 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自许:自以为。 纤毫:微小的细丝或毛发,比喻极小。 那堪:哪里忍心。 乘兴:趁着兴致。 潇湘:即“湘”,在今湖南境内,为古代五岭之一。这里指潇湘一带
【注释】 代探花郎 其二: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字子瞻。 鞭上芦花柳色中,匆匆须放状元红:意为:在鞭打马儿上扬时,看见路边的芦苇和柳树,看到春风吹拂着大地,春天已经来临。 东君已播芳菲令,莫倚雕栏待晚风:意为:是春天的使者(东风)已经吹开了百花,不要在栏杆上等待那晚风吹来。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诗,全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富有情趣。首句"鞭上芦花柳色中"描写的是一幅春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