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似孙
【注释】 别云门:诗人在告别友人云门山时写的一首诗。王谢:南朝宋、齐时代,琅琊(今属山东临沂)王珣、谢安是当时的名士,世称“王谢”。六寺:指晋代建康(今南京)的南郊六座佛寺:建初寺、栖玄寺、法云寺、灵根寺、善和寺、宝迹寺。 【赏析】 此诗作于唐大中五年(851)。诗人辞别云门山,归途中写下此诗,表达他对云门山风景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写诗人离别友人之后,回头再望云门山
【赏析】 此为题游九锁之作。诗中描绘了云峰、古松、仙骨等自然景观,以及与道士相逢的奇妙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注释】 游:游历,游览。 九锁:指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 云气:指云雾缭绕的景象。 上峰:指华山之巅。 仙骨:指仙人的骨骼,此处比喻古松苍劲挺拔的形态。 龙:这里指云气环绕下的松树,仿佛有仙人居住其中。 名姓谁谈道:指道士不问姓名,只是谈论道法。 得
【解析】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侧重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要字词含义在句中的理解,同时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种题型,考生应先读懂诗作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确定诗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写出诗句出自的名篇、名句和作者;最后再结合题目中的“赏析”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题,要求考生赏析诗句
注释: 洞门被金色的画装饰,绿色的宝石像绿玉一样灿烂。杏树没有几朵花,月光如水溜洒寒冷。借来御书自己阅读,松风洗涤着石棋盘上的尘埃。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九锁”这一景点,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色。首句写景,用“翠琅玕”比喻洞门中的石笋、钟乳等自然景观,形象地描绘出了九锁的壮丽景象。第二句写人,杏树不多,但花开得美丽,月光如水洒落下来,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第三句写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熟读原诗,然后把握其大意即可。“且更”是暂且、姑且的意思;“淮南”泛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岁华”,指岁月,年华;“琼楼月”指月亮;“相伴夫人”,指与夫人同行;“暮倚花”,指傍晚在花下徘徊。最后两句写自己和夫人在玉立亭上同赏美景。 【答案】 ①暂别扬州官舍辞别后土神的祭祀(或
注释: 竹如鹤脚瘦交加,惊识英英玉露沙。 竹干细长而瘦弱,犹如鹤的腿一样;竹节清晰可见,犹如玉石的纹理。 一见已知仙骨健,高于越箭更无差。 看到竹根就知道它的骨骼强健有力,比越地的箭还要坚韧。 赏析: 这首诗是陈校书送鹤竹笋诗的次韵。竹如鹤腿瘦交加,玉露沙中见仙骨。竹干纤细似鹤腿,竹节清晰如玉露。一见面就知道这是一株仙骨健的竹,比越地箭还要坚韧。整首诗以竹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高似孙的《李迅甫送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 “小橘枚枚菊未黄,蟹肥全不待些霜” - 小橘: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收到的礼物,即小橘子或橙子。橘子在中国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吉祥和丰收,而“枚枚”则强调了数量和丰富性。 - 菊未黄:菊花还未盛开,暗示着秋天的临近,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期待。
《江寺丞送蟹》 注释: 苦无多雨便重阳:意思是在重阳节没有太多雨水,让人思念池头煮的螃蟹。 忆杀池头煮蟹凉:回忆起当年在池边煮螃蟹吃,那凉爽的感觉令人怀念。 政用此时消几辈:现在使用这些螃蟹来消除一些忧愁。 菊花先作故山香:菊花先在故乡山上盛开,散发着香气。 译文: 在这重阳节,我没有太多雨,只有秋天。我怀念起在池边煮的螃蟹,那是如此的凉爽,让我难以忘怀。 现在我用来消除忧愁的
浮冈 山含宿冻未曾销,鸟去仍回水路遥。 千树梅花三尺雪,一帆风力半江潮。 注释: 1. 浮冈:指长江中上游的一段险滩。2. 宿冻:隔夜的冰。3. 未销:没有消减。4. 鸟去仍回:形容鸟儿飞来飞去不停。5. 水路遥:水流很遥远。6. 三千尺雪:形容积雪很深,有三尺深。7. 风力半:指船行时风浪很大,一半的力量被用来推动船帆。8. 半江潮:指水位上涨到一半。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
注释: 水西:即水西寺,位于今四川彭山西北。抱崖一水限僧居,空翠溟蒙画不如:在陡峭的山崖上,一条清澈的溪流环绕着寺庙居住。周围的景色如同一幅画,但与画相比还是逊色许多。 落日游人山窈窕,清风啼鸟竹萧疏:夕阳西下时,游人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显得格外幽静;清晨,鸟儿在竹林中欢唱,发出清脆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水西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氛围。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将寺庙周围的山水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