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主要考核诗句的赏析。 “独脚全凭绰菆功”,独脚人依靠拐杖来帮助行走,这是对独脚人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助帮其拐可成功”,在独脚人的辅助下,他能够成功地完成行走,表达了诗人对于独脚人生活的同情和理解。 “切须休要饶他大,两腿俱全力不同”,诗人认为独脚人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通过努力,他们也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因此不必对他们过于苛责,同时
养法十二条 下食须当过日中,若还不准是场空。 水清无要如冰冷,须要安些蜀地铜。 注释: 养法十二条:指《养鱼经》中规定的养鱼的十种方法。 下食须当过日中:喂饲料的时候,必须等到太阳落山。 若还不准是场空:如果不及时喂食,就会使池塘中的生物饿死。 水清无要如冰冷:清澈的水没有杂质就像寒冷一样让人难以忍受。 须要安些蜀地铜:这里的“蜀地铜”是指四川产的青铜器,用来装水,可以调节水的酸碱度和温度
养法十二条 喂食还须只一件,莫信傍人教你换。 鸡豆菱肉尽非宜,不及朝朝黄米饭。 注释:养鸡的法则有十二条,喂食时只需一种食物,不要听信旁人说要换成别的东西。鸡肉、豆类、菱角和肉类都不适宜喂鸡,还不如每天都给它吃些黄米饭。 赏析:这首诗通过讲述喂养鸡的法则,强调了喂食时要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食物。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要结合自家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饲料
配合 蛩声不发莫添双,呼叫连绵情性狂。 三尾黑头须是小,剪须去爪正相当。 注释:蟋蟀的叫声不再发出,就不要添加两只了,蟋蟀叫声连连不断表示它的性情很狂野。蟋蟀尾巴上有三个黑色的斑点,头上有一只小小的黑色斑点,剪掉它的尾须和足爪正好合适。 赏析:这首《秋虫》描写了秋虫的鸣唱,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以“配合”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注释:硫黄的气味难忍受,煎煮药时不能靠近。要随时遮挡阳光,不要让它暴露在太阳下。 赏析:这首诗讲述了在炼制硫磺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首先,硫磺的气味很难忍受,需要采取措施避免接触,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其次,在煎煮过程中,要避免将药液暴露在阳光之下,以免受到紫外线的伤害;最后,提醒人们在处理硫磺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这首诗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定知黑白全无用 - 注释: “定知”表示确定无疑,“黑白”在此处可能比喻是非、好坏或真假,“全无用”意味着完全没有价值或用处。 - 译文: 确定无疑的是,无论是好是坏,都是完全无用的。 2. 须信青黄不可欺 - 注释: “须信”表示必须相信,“青黄”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颜色,而颜色通常用来代表事物的真实性或本质,“不可欺”强调了不能欺骗。 - 译文: 我们必须相信
养法十二条 盆须用古不须新,盆热天炎色要昏。 养过重阳九月九,旧盆不用换新盆。 注释: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十二条基本的法则。其中,第一条就是“盆必须使用古董,而不应使用新盆。”这是因为古董盆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更好地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此外,如果天气炎热或阳光强烈,古董盆的颜色会显得较为暗淡,而新盆则容易受到阳光的照射,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养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其他几点。首先
【解析】 此为七绝,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养法十二条,养到天寒霜降时”交代了诗人的养身之法:一是“养法十二条”,即养身之法有十二种;二是“养到天寒霜降时”,即在天气寒冷霜降的时候进行养护。第三句“附子煎汤冷浴伊”,点出具体做法。第四句“常把盆中围得密,此时方用水窝儿”,说明在寒冷霜降之时,要用附子煎汤进行浸泡,并且要经常把水围得很紧,才能达到养身的效果。 【答案】 译文: 养身之法有十二条
【注释】 呆:迟钝,不灵巧。花班:斑点。膏积:膏药堆集。去喂鸡:去喂那些鸡。 【赏析】 这首诗用拟人化手法,把一只“呆物”比作一只笨重的老母鸡,生动地描写了它的外貌特征,并赋予它某种象征意义。作者运用夸张、比拟的修辞方法,对这只“呆物”进行了一番描述。 诗的前两句“头昏项紧有何奇”,是说这只“呆物”脑袋昏沉,颈项僵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这一句是对“呆物”外形的概括,也是为后文的描绘做铺垫。
【注释】 呆物:比喻无能或无用的东西。 飞虫能斗体轻盈:形容蝴蝶在争斗中灵活自如,翅膀轻薄而有力。 拔翅成疮斗负疼:形容蝴蝶在争斗时受伤流血。 可用剪刀裁内翅:形容使用剪刀剪掉昆虫的内脏部分,使其失去战斗力。 自然百战百番赢:指通过这种巧妙的方法,昆虫能够多次战胜对手。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呆物”即蝴蝶在争斗中的灵活与轻巧,次句写它如何巧妙地使用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