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书受
徐书受的《广济桥访谢茂秦故居不得》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谢茂秦高卧山林、遗世独立的景仰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自身的无奈与感慨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 - 首联:“斯人高卧久榛墟,谁复能来式故庐。” 诗人以“斯人”指代谢茂秦,赞美其高洁的志趣和隐逸的生活态度。"高卧"意味着长期隐居,不问世事。“榛墟”则形容环境荒凉,无人打扰。诗人询问谁能再来拜访这位隐居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新岭振衣忽霄汉,巉绝已平视。 【注释】“新岭”指的是新的山岭,“振衣”指抖开衣衫,表示登山时的动作,“忽霄汉”形容山高入云,“巉绝”指山峰陡峭。 2. 一线上天奥,万笏出地底。 【注释】“天奥”是指天空的深处,“万笏”指笏板,古代官员用来记事的小木片,这里比喻山的轮廓。 3. 斜日在半崖,高鸟飞不起。 【注释】“斜日”指的是夕阳
王郎(指王士禛)王郎王郎大磊落。才名二十载,不免尚飘泊。 平生性命为友朋,缓急至今谁可托?众中遇我更不疑,一见高呼动魂魄。 王郎听我语,足以慰尔饥。择交定交始,乃克全交期。 苟未保厥终,不如不相知。当时颜苦瘦,今已面有髭。 髭鬑鬑,发短短,嵇非懒兮阮非诞。君曰悲乎,岂在饱暖。 不封不树,盖不敢缓。以此感激,卑官不辞。 孝子之志,谁当谅之。嗟君勿戚贫而病,我亦年来知定命。 母殡松楸系梦思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前四句,以沙沉石锐倏低昂、天远楼台时出没、秋暄林木半青黄等意象,写出了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以空怀刺、况陟冈、遥忆大雷书到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思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答案】 译文: 沙石随着水流而沉沦,山石在激流中时而高耸,时而低俯。我送你归途,又怎能比得上你归途的艰难?天远了,高楼台榭隐没在云烟之中,秋天里,树木的枝叶一半是青色一半是黄色。感知人少
【注释】 南天门:即天柱峰,在黄山西海。 冒岚余浅雪:冒着山中云雾,露出山腰的积雪。岚,山间云气。 叠石构飞甍(méng):层层叠叠石头构造出飞檐翘角。甍,屋脊。 马自嘶风立,人因出隘争:马儿在风中嘶鸣,人们争相从狭窄的地方走出。隘,险要之处。 岩凹扪虎迹:岩壁上有老虎留下的爪印。扪(mén),摸。 天外走雷声:仿佛听到天外传来的雷声。 登陟(zhì)真称快:登上山顶真的让人心情舒畅
【注释】: 南天门:山名,在今陕西华县南。因《史记·封禅书》中说“天下皆以太牢祠神”,故名。汉时有祭天坛于此,亦称“南郊”。 失势愁千丈,回眸忽百寻。 失势:指失去权势。 愁千丈:形容失势后心情极为沉重和悲伤。 回眸:回头顾盼。 忽百寻:忽然之间,好像走了很久很远。 后崖迷向背,半壑划晴阴。径滑披榛翳,霜严少树林。 后崖:指山后的崖壁。 向背:左右方向。 半壑:指山中的半边山谷。 划晴阴
王郎王郎大磊落。才名二十载,不免尚飘泊。平生性命为友朋,缓急至今谁可托。 众中遇我更不疑,一见高呼动魂魄。王郎听我语,足以慰尔饥。 择交定交始,乃克全交期。苟未保厥终,不如不相知。 当时颜苦瘦,今已面有髭。髭鬑鬑,发短短,嵇非懒兮阮非诞。 君曰悲乎,岂在饱暖。不封不树,盖不敢缓。以此感激,卑官不辞。 孝子之志,谁当谅之。嗟君勿戚贫而病,我亦年来知定命。 母殡松楸系梦思,严君万里违温清。君由保州去
斯人高卧久榛墟,谁复能来式故庐。 史论抑扬存节概,声华标榜自乘除。 才非劲敌输苏李,事已凶终悔耳余。 尔日升沉何足恨,不应重广《绝交书》
冒岚余浅雪,叠石构飞甍。 马自嘶风立,人因出隘争。 岩凹扪虎迹,天外走雷声。 登陟真称快,徒令怯者惊。
清代诗人徐书受。 徐书受(1782年-1859年),字尚之,号毗陵居士、教经堂主人。江苏武进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不仅在诗作中展示了其深刻的情感和社会洞察力,还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