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注释】 东菑:即东菑县,今山东省诸城市南。诗中以“君”指诗人自己。 带经:背着经书。和雨锄:拿着锄头,边锄地边背诵《诗经》。抱砚:抱着砚台磨墨写字。 非菑(zāi灾):没有田的田地。菑:同“灾”。畬(shuí水):开垦荒地。 他年:指将来某一天。秋成:秋天收割庄稼。 千钟:指一斗米。春秋时鲁国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钟,四钟为一石,一石为一秉,十秉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里指收获的粮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庭梧七首》的第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庭梧曾手植,忽已逼苍穹。" 庭院里的梧桐树曾经是我亲手种下,现在它已经长到足够高,甚至逼近了天空。 "清夜长闻雨,晴朝惯惹风。" 在寂静的夜晚,我常常听到窗外的雨声,在晴朗的日子里,它总是喜欢被风吹动。 "旌幢惊对峙,琴瑟讶中空。" 当大旗和旗帜在风中摇曳时,它们会互相对峙,就像是在争夺什么似的;而琴瑟中的弦
庭梧七首·其五的全文如下: ``` 长夜梦初回,月上山之厓。 何由知月上,梧桐影横斜。 ```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注释: - 长夜梦初回:在漫长的夜晚,我仿佛从梦中醒来,回到了现实。 - 月上山之厓:明亮的月亮出现在山崖之上,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 何由知月上:我如何知道月亮已经升起了呢? - 梧桐影横斜:梧桐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有些倾斜,这让我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和宁静。 赏析:
【注释】 长夜:漫长的夜晚。梦初回:夜半醒来时。山之北:指山北的阴雨之地,即阴雨笼罩的北地。 淅沥:象声词,形容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雨夜所感而作。首句“长夜梦初回”写诗人夜半醒来时的情景,意谓长夜里刚刚醒来,便听到了梧桐叶上滴滴答答细碎的雨声。次句“雨来山之北”,则进一步描写雨来的方向和环境,意谓这场雨是从山北的阴雨之地来的。三、四两句“何由知雨来?梧桐声淅沥”
读击壤集效其体 其二 二气阴阳相荡摩,不知真宰意云何。 三王二帝时节少,五季六朝丧乱多。 仓琅又见歌赤燕,翠釜还闻羞紫驼。 近事天高何处问,牛女今宵方渡河。 译文: 读《击壤集》效其风格,其二是 二气阴阳相摩荡,不知真宰意如何。 三王二帝时节少,五季六朝丧乱多。 仓琅又见歌声中,翠釜还闻美味过。 近事天高何处问,牛女今宵渡银河。 注释: 1. 二气阴阳相荡摩:指天地之间两种力量相互碰撞
诗句翻译:春天的早晨,起床总是很晚,醒来后还想继续睡。隔着窗户听,听到窗外鸟儿的叫声,阳光照耀在梧桐树上。 注释: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鏊的《庭梧七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情景和心境的变化。 赏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春朝起常迟,欲觉还偃仰”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早晨起床的慢悠悠和慵懒的状态,以及从梦中醒来的感觉
译文: 炎热的夜晚,我喜欢躺在床上休息。摇动着扇子,仿佛是轻轻拍打着我的背部,感觉很舒服。我仰头长啸,希望从天而降的清风能吹过梧桐树梢。 注释: 1. 暑夜:炎热的夏夜。 2. 卧常迟:喜欢在床上多躺一会。 3. 摇摇:轻轻摇动。 4. 箑(zhōubi):用薄竹片做成的一种扇子,用来驱风散热。 5. 仰啸(xiào):仰头大声呼喊。 6. 取:得到、吸引。 7. 风:这里指清凉、宜人的风。 8
湖心亭 赏析诗意景观与文化价值 1. 莫釐下瞰湖波水,周垣忽向湖心起。 - 诗句解读:描绘了诗人从高处俯瞰湖面的景象,湖水波光粼粼,堤岸突然指向湖心。 - 关键词注释:莫釐(指西湖),湖波水,周垣(堤岸),湖心起。 - 诗句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湖面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湖心的静谧与深邃。 2. 茫然万顷银涛中,幻出楼台信奇伟。 - 诗句解读:在广阔的湖面上,无数银色的波浪交织在一起
诗句释义: 我爱东冈一老人,百年长作太平民。无忧无喜亦无愧,有酒有诗兼有宾。接树灌花为活计,游山玩水总天真。我生亦是悠悠者,愿得东西永作邻。 译文: 我热爱东冈的这位老人,他一生过着太平百姓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遗憾,有酒有诗,还有宾客陪伴。他种树浇花作为生活来源,游览山川玩水都保持着童稚般的纯真。我自己的人生也是悠哉悠哉,希望永远能与这位老人做邻居。 注释: 1. 我爱东冈一老人
览黄省曾明水集 勉之生也少,所负良崎嵚。 虽从诸生游,而怀物外心。 赋诗何所师,泠泠秋涧琴。 钟生去我久,谁复赏此音。 不见昭代士,丽藻映词林。 元间与大吕,一鸣喙皆喑。 青紫俯首拾,为国希世琛。 注释: 1. 览黄省曾明水集:指黄省曾的《明水文集》。 2. 勉之生也少:勉励自己年轻的时候要努力。 3. 所负良崎嵚:所背负的志向和理想非常崇高、坚定。 4. 虽从诸生游:虽然跟随其他学生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