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宪
晓起惟闻雀斗争,夜来还有白鸠鸣。寻常凡鸟都如凤,到老何曾听一声。 注释: - 晓起:早晨起床。 - 惟:只。 - 闻:听见。 - 斗争:争斗、吵闹。 - 夜来:晚上。 - 白鸠鸣:白色的斑鸠在夜晚发出叫声。 - 寻常:普通、平凡。 - 何尝:哪曾。 - 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 到老:直到老年。 - 何曾:哪曾。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普通生物的观察和感受
重驿难通异地宾,舆台陪隶是比邻。 不逢徐福求仙至,那有乘桴访戴人。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澎湖杂咏》中的一首。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押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重驿难通异地宾,舆台陪隶是比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难以相聚,他们只能像舆台和陪隶一样,成为邻居。这里的“重驿”可能是指古代为了传递信息而设立的驿站
澎湖杂咏 天生甘薯海中餐,细切银丝日炙乾。 万廪千箱居积满,不劳引领望台湾。 注释: 1. “天生甘薯”:指的是甘薯这种植物是天生长的,不需要人工种植。 2. “海中餐”:甘薯生长在海边,是一种海中食物。 3. “细切银丝”:形容甘薯切成的丝像银色一样细腻。 4. “日炙乾”:指太阳晒干。 5. “万廪千箱”:形容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数量巨大。 6. “不劳引领望台湾”
【注释】 浪激:海浪冲击。沙团:沙滩上聚集的泥沙。万窍:指许多孔穴。犬牙相错:形容山石重叠,交错如犬牙状。胜花砖:比花砖更美。从兹:从此。版筑:用土块砌墙。百堵:一百堵。皆兴:都兴起了。不费钱:不用花费钱财。 【赏析】 此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对澎湖群岛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浪激沙团万窍穿”写澎湖之景,浪激、沙团、万窍、穿,描绘出一幅壮阔的海景图;第二句“犬牙相错胜花砖”,以犬牙相错比喻岩石
【注释】:及肩墙:高至肩膀的墙。费经营:费尽心血。百堞雄关:指坚固的城墙。直把澎湖当蓬岛:把澎湖当作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一。仙人居住的地方,自然用不着建城了。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在今山东省平度市西北。方丈:亦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在今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南渤海中。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澎湖杂咏 莎草蘼芜见亦难,休论秋菊与春兰。 前身折尽看花福,应是河阳旧宰官。 注释:莎草和蘼芜(即忘忧草,也称萱草、金针菜)虽然常见,但是见到它们也会觉得难得,更别说谈论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兰花了。这些植物虽然美丽,但都是短暂的,就像人们的命运一样,无法长久地享受它们的美。我曾在河阳担任过地方官员,现在退休后生活平静
诗句释义 1 “三五平分九十秋”:这句话意味着十五的月亮和十六的月亮都是圆月,因此中秋节的月色在这两个日期中是最为明亮的。 2. “良宵得月倍清幽”:在美好的夜晚,月光格外地明亮和宁静。 3. “风飘丹桂从天落”:形容中秋时节,秋风中桂花香四溢,如同花瓣随风飘散。 4. “潮带冰轮入港流”:描绘了海水因潮汐而带来月亮的倒影,映照在海面上的景象。 5. “锦里先生来海峤,绛纱弟子住瀛洲”
【注释】: 1. 澎湖杂咏:指《澎湖杂咏》。 2. 为避尘埃:为躲避灰尘。 3. 黄尘:这里代指海上的浮尘。 4. 登岸:到达岸上。 5. 风波满目:眼前所见尽是波涛汹涌、风起浪涌的景象。 6. 惊沙:被风吹来的沙滩上的尘土。 7. 乱打人:把人打得东倒西歪。 8. “海中依旧有黄尘”:指尽管远离陆地,但海边仍然可以看到漂浮着的黄尘。 9. “才登岸又被”:刚刚上岸,却又被风吹来的泥沙打到了身上
澎湖杂咏 阴云忽起飓风去,雪岭银峰顷刻成。 不独船中人胆落,山头闲看也心惊。 注释: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央,是台湾最大的岛屿。这首诗描写了澎湖群岛在飓风来临前的景象。 译文: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澎湖群岛上空的云层迅速聚集,形成了一片风暴云海。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澎湖群岛在飓风来临前的紧张气氛和自然景观的变化。首句“阴云忽起飓风去”,通过“阴云”和“飓风”两个关键词
【注释】 澎湖杂咏:指诗人在澎湖时写的一些诗歌。偃草:低垂的草。吹花:吹落花瓣。臭味同:气味相同。鲤风:指鲤鱼。薰莸(yōng yóu)气:两种香草名,薰和莸的气味相似。龙涎:一种海中动物分泌的液体,有香味,传说能制香料。鼎中:古代烹煮用的铜锅。 【赏析】 此诗为作者游览澎湖时的即景抒怀之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澎湖的自然景观,后半部分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前四句是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