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赏析。此题中,“七夕词次周韬甫韵同秦许二生作”就是题目要求赏析的诗句,要抓住关键词来赏析。 “白云照水莲房空,女郎自惜秋颜红。”这两句诗写女子在七夕之夜,在莲花池上赏花。她对着盛开的荷花,感叹自己的容颜易老,流露出一种伤感之情
《申浦寄王云裳》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的古诗。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津门春涨草芊芊:描述了春天来临,津门地区(今江苏无锡)的草长得茂盛,象征着生机勃勃。 - 故主蒙尘又一年:指的是过去的君主现在被遗忘了,每年春天都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 却忆君家摩诘语:摩诘,即唐代画家吴道子,这里指王云裳家的艺术风格和语言。 - 百官何日再朝天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和安吉吴昌硕咏赵文敏书,元觉了义,经付中峯和尚,忏悔管夫人四首:这是诗人写给吴昌硕的一首七言绝句。"和"字表明是应吴昌硕之请而作。"元觉了義"指的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他主张见性成佛,不需念经拜佛。"忏管夫人"是指宋代大画家米芾的妻子管夫人(又称管氏夫人)。 - 写就簪花供佛龛,漫凭因果问瞿昙:诗人用簪花供养佛像,以表示对佛法的虔诚;他用因果报应的道理去询问佛陀
梦中赋马嵬 拥兵震主陈元礼,谁向当时辨是非。 一万五千齐带甲,不驱胡虏杀杨妃。 【译文】 拥有军权的武将陈元礼,当时谁能辨明是非? 一万多士兵身披铠甲,不是为了驱逐敌人而是杀了杨妃。 【赏析】 《梦中赋马嵬》是一首描写军事将领陈元礼的诗。全诗以“梦中赋马嵬”为题,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注释】 申浦:指苏州(古称吴郡),在今江苏省。王云裳:作者的朋友。劳燕:比喻别离的燕子。“劳”是辛苦的意思,“燕”在这里借指南北飞来的客雁。分:分离。况经时难薄人文:何况现在国家正多事之秋,人民遭受苦难,对文士的待遇也显得格外苛刻。题名旧侣:指那些过去与作者交往的人。“题名”即题诗留别。“旧侣”则指的是这些朋友。零落:凋零零落,衰败。江潭:泛指江湖。识:认出。君:这里指作者的朋友王云裳。
注释: 九岳:指中国的九座大山。 峰回路不迷:形容山势高峻,回环曲折而不失方向。 梦魂:指梦境中的自己。 楚云:指楚国的云霞。 剧怜:非常可怜。 尺幅声难绘:形容绘画技艺高超,难以用一尺长的画布来描绘。 辽隔:遥远的阻隔。 荒山:荒凉的山,暗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啼:鸟叫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陈述在长沙时所作。他站在长沙城南的麓山之麓,遥望湘江两岸的美景,不禁感叹自己的身世飘零
注释:茅草屋檐低垂覆盖着竹篱,斜斜地倾斜着。茂密的树木中只有三两家,偶尔可以看到一两个人影。有时可以看到新红色的花朵从寒冷的绿色中露出来,这是秋天深秋木槿花又开花了。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秋景的七绝诗。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后两句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和自然的深深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诗句释义 1 故乡回首几烽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回首几烽烟"意味着在回顾过去时,心中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和回忆。"烽烟"常用来形容战争或战乱的场景,这里指的是过去的岁月中,家乡被战火所笼罩。 2. 西望沅湘路渺绵:诗人的视线转向西方,看向沅水和湘江的流域。"沅湘"是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河流,发源于今天的湖南省境内,流经多个省份。"渺绵"描绘了这条道路漫长而曲折,难以到达尽头的意象
【题长沙陈述庐乃勋瞻麓图】 释义:登上岵山,思念的心情无法割舍,真形摹绘意境浩渺。若让你牵挂孤儿的志气,我将披头散发乘风直下帝旁。 注释: 1. 陟(zhì) 岵(hù):登山望见父老乡亲。岵,同“父”。 2. 未忍忘:不忍忘记。 3. 真形:这里指的是肖像画或写生画中的形象。 4. 茫洋:迷茫。 5. 垂念:挂念。 6. 孤儿:孤儿寡母,指孤儿和寡妇。 7. 被发:古代一种不束发、不戴冠的风俗
注释: 申浦寄王云裳 小别满尺前庭地,明日随风去登车。 一语赠君留后约,清明寒食思家时。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回家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离别之情,后两句写对朋友的思念。全诗语言平实,情真意切